粒子之间有间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粒子之间存在间隙。2.知道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比固体或液体粒子间的间隙大。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的空间构想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2.通过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身边事物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追求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作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粒子之间有间隙。难点: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比固体或液体粒子间的间隙大。三、教学准备1、教学器材:教师:二氧化氮气体被挤人空气中的装置:(如图1);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纸,气球。图1学生:充空气的气球(2只),充氢气的气球(2只),细线,刻度尺;黄豆,白米,烧杯(250mL);滴有少量红墨水的水,酒精,细玻璃管;咖啡,纯净水一瓶,一次性纸杯一个;注射器,小木柱,水。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1、流程图活动1课前小组活动教师指导情景学生交流问题1活动2实验结论1活动3小组实验结论2活动4演示实验结论3结论4活动5理论应用小结学生交流2.内容与设计教学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说明环节讲:实验要求(教材113页活动4.8)有4个气球其中两个充了空气,另两个充了氢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问:我们怎样准确的知道它们体积的变化?引导,帮助:1.给气球编号学生可能不会想到教师要加以引导;2.测量最大横截面处的周长,教师也要加以指导,更具可操作性:向肉眼观察,然后在认为最大处在分3处进行测量,取最大值。3.表格的设计也要进行知道,要做到科学,尤其是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修改设计(或直接给出一个样表)是非常必要的。讲:布置观察任务,观察记录气球体积每天的变化情景:我们在一星期前布置了观察充气气球体积变化的任务,哪位同学把你们小组的观察记录情况和结论向大家介绍一下?问: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分工合作的。问题1:为什么气球的体积会减小呢?提出假设:根据生活经验,它们的体积会逐渐变小。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先给每个气球编号;每天测量每个气球最大横截面处的周长;设计表格记录数据,进行比较。由于学生的刚刚接触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每次实验活动前要先明确每一步实验的具体操作要求,才能保证实验效果减小误差,学习是模仿开始的,有了教师细致深入的引导,学生也会渐渐的学会设计实施实验。活动1: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引入展示:4只气球。讲:气球最大横截面处周长的变化;结论,体积都会减小,充氢气的气球体积减小的更快些。介绍:分工合作情况推测:体积减少的原因。创设情景用问题刺激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活动2:固体粒子之间有间隙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在白色得酚酞试纸上: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气球中:片刻后将白色酚酞试纸放在气球外表面。问:说明构成气球膜的粒子有什么特点?观察现象:酚酞遇氢氧化钠溶液会变红;酚酞试纸变红,分析:氢氧化钠和水的粒子穿过气球膜出来了,说明气球变小的原因是气体粒子穿过气球膜出来了。结论1:说明构成气球膜的粒子之间有间隙。针对学生对体积减小原因分析,实施实验,水到渠成地得出构成气球膜的粒子之间有间隙的结论。同时为下面液体混合后的分析奠定基础。在得出结论时要注意,我们所研究的物质只有一个(或有限的几个)所以不能直接得出所构成固体的粒子之间存在间隙,这是不科学的。讲:是不是其它的粒子之间也有间隙呢?活动3:构成问:为什么体积会减少呢?液体的粒子间有间隙问:为什么盛满黄豆的烧杯还能装入一定体积的白米?活动3:在玻璃管内先倒入一定量染滴有红墨水的水,再延玻璃管壁缓慢倒入酒精,竖直玻璃管,用塞子封住管口,标出液面位置,把玻璃管两端上下翻转几次使液体充分混合,竖直静置片刻,观察液面位置现象:体积减少分析:提出猜测讨论:假设的科学性(是否能解释气球变小,如果不能,则不能说明是粒子具有的普遍特点,故不正确。)结论2:构成水的粒子和构成酒精的粒子之间存在间隙。活动3:向盛满黄豆的烧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