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致富早班车]-种植技术1、主持人:主持人: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早上好!我是节目主持人杨林。欢迎您收听今天的《致富早班车》节目。水稻对水分的需求概括起来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二个方面。其中生理需水是水稻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以满足个体生长发育和不断进行生理代谢所消耗的水量,生态需水是水稻体外的群体间和生活的土壤环境的用水,把水作为生态因子调节稻田湿度、温度、肥力和水质以及通气作用等所消耗的水量,主要包括稻田的棵间蒸发和渗漏两部分。生态需水虽然与生理需水有关,但在一定条件下减少生态需水,也能满足水稻正常生理需水的要求,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可以说水稻不同的生育期,生理需水有不同的要求,而关键需水期缺水将对产量形成较大影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就是以优化水稻生理需水,尽量减少棵间蒸发和渗漏量为原则,人为控制无效用水,充分利用天然降雨,结合气象、土壤、肥料及农业措施,实施田间高效水分管理,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生产效率的一项先进的农业技术。那到底如何做到水稻的节水灌溉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2、主持人:今天为我们作介绍的专家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杨宝林教授,现在我们连线杨老师。杨老师,您好!感谢您介绍我们的采访。您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专家: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生理生态需水特性和要求而进行灌溉排水,使之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达到节水高产目的的一项技术措施。3、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那采用水稻节水灌溉这项技术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或者说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吗?专家: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农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为满足人口的增长需要不断增加粮食产量,二是在不断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需要应对水资源的日益减少。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65%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水稻生产为我国十几亿人民的粮食供给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水稻也是用水的第一大户,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70%,消耗全国用水量约50%。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和工业的发展、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用于作物灌溉的水资源愈来愈匱乏。此外,稻田的灌溉方式不合理,造成了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发展。如何在有限水资源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水稻产量甚至进一步提高产量?这是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实施高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中国水稻用水量和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是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及水资源污染的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4、主持人:欢迎回来,您现在收听到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致富早班车》,今天我们为您介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为我们作介绍的专家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杨宝林老师。杨老师,下面您介绍一下水稻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有哪些?专家:所谓水稻灌溉模式,是通过灌溉与排水,使水稻田间在不同阶段形成的水分状态。灌溉模式不同,灌溉制度(灌水次数、时间、定额与灌溉定额)亦不同,对水稻产量以及水土环境亦有显著影响。在我国《灌溉试验规范》中,对于稻田田间水份状况提出了以下标准:深水;;;;水深大于60mm;浅水;;;;水深为10-60mm;湿润;;;;水稻根层土壤含水率为饱和含水率的80%至田面10mm水深;晒田;;;;根层土壤含水率低于饱和含水率的80%。根据我国多年的试验研究与实践,基本可归纳为以下4类水稻节水灌溉模式。5、主持人:具体是哪四个模式呢?您分别介绍一下吧。专家:第一“浅、湿、晒”灌溉技术该模式是我国应用地域最广、时间较久的节水灌溉模式,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面积推广的“薄、浅、湿、晒”灌溉,浙江推广的“薄露”灌溉,北方推广的“浅湿”灌溉等。其技术要点为:浅水插秧返青,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回灌薄水,抽穗开花期保持薄水,乳熟期湿润,黄熟期湿润落干。此灌溉技术可实现节约用水约11-39.6%,产量提高11-35%。6、主持人:“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