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思考甘肃中医学院宋敏张晓刚中医药是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临床实践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更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问题。在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名师传承的培养方式确实造就了不少名家大师和一大批中医药普通人才,其显著性优点是个性化培养,传承性强。《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1991年开展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今已进行总结圆满完成了四批继承工作;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20XX年XX省又启动了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试点工作。作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人,跟随宋贵杰教授学习了数年;今又作为第五批省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其中体会感想颇多,现就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浅谈几点认识。一、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需解决好几个因素近年来,国家在中医政策上、在中医教育模式上都进行了专门调整和一系列改革。传统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是不同时代中医师的培养模式,二者各自有优点与不足,在我国中医教育历史上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若将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必将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师承教育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模式,也是最有效的形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师傅带徒弟,跟师学习是一项智力投资工程,需要解决好导师的遴选、继承人的选拔以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等几个因素。一是导师的遴选,导师应当是当地的名医、名师,即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思想的指导者;学习者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得到名师指导,对深刻领会和牢牢掌握中医独到的方法论,缩第1页共5页短实践领悟和探索解惑的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要选拔出一批学术经验深厚、德艺双馨的名中医担当指导教师,不能徒有虚名;要规定导师的“传、帮、带”职责,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青年医师,系统指导继承人进行医疗业务工作和教学科研基础方面的训练;结合自身从医经历,传授临床工作中的思维方式、诊疗经验、用药心得及学习方法,以博大胸怀做好“传道、授业、解惑”。二是继承人的选拔,师承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选择好徒弟,这是一个重要保证,没有好苗子再好的老师也没有用;从目前看,继承人多已经过正规院校教育培养、或已成为各级医院临床科室的骨干、甚至是科主任,平时业务繁忙,跟师时间难以保证。如何保证跟师诊疗实践学习,唯有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做到制度制约、自律自强,使师徒之间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师承关系,还有现代社会中同志之间的真挚友谊,更有医院管理及协议的制度约束,从而为师徒之间建立健康、有序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关系打下和谐相处的基础。三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师承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政府与卫生行业的重大智力投资工程,需在组织领导、管理机制上高度重视,加强师承协议的考核力度与相关制度落实,因地制宜,各级领导要给予跟师人员时间和精力上的宽松政策,保证师承人员的经济待遇,实行在科研选题立项资助、进修培养、晋升职务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优先措施”,并利用媒体加强宣传力度,激发师徒的荣誉感、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二、师承教育工作要做好相应准备师承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继承者要学得生动、学得深入、学得有效,就要“不打无准备之仗”,师生在思想上、行动上预先做好相应准备很重要。指导教师要制定完善的带教计划,如临床实践的具体安排、学术专题讲座的具体内容、阅读学习经典医籍与学术著作的范围、科研工作的开展等方面,都要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对于继承者更要在跟师前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一是在思想上必须做好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因随师诊疗每半天时间病人多达30~50人次,从望、闻、问、第2页共5页切四诊诸项检查的实施,到病例书写记录及诊疗各项措施的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全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