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调研总结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XX】439号)和《关于深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苏财农【20XX】58号)文件精神,遵循科学规划、构建平台、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合力攻坚、各记其功的资金整合思路,积极探索以基础建设为纽带、以重点区域为平台的支农资金整合模式,使资金“抱团发力,聚指成团”,充分发挥了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聚合效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中的几点经验和启示总结如下:一、切实转变观念,科学部署。支农资金整合涉及规划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和部门力量整合等内容,其核心在于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整合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办难事,需要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在20XX年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前提下,20XX年我县从县委、县政府到各部门、各单位普遍提高了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认识,按照“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各自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年初,各农口部门围绕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支农资金整合思路,提出本部门当年工作目标及任务,报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支农资金整合方案和项目建设预算,县财政根据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支农资金整合方案和项目建设预算提出支农资金整合意见,年内县财政根据支农资金整合方案及实施进度支付建设资金。按照上述支农资金整合思路和工作部署,逐步建立类别分明、渠道畅通、职责分明、形成合力的良性互动机制。二、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为确保渠道不同的支农资金整得拢、合得住、不乱套,我们始终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规划先行、统筹使用、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对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不打乱渠道、不改变用途、不变更管理第1页共6页权限,充分争取了各级各部门对支农资金整合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通过资金整合工作机制的创新,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农民、企业与产业、产入与产出等方面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有效防止和避免了支农资金整合“一锅烩”的现象,形成了互为依托、协调配合、合力攻坚、良性互动的工作新格局。三、科学界定范围,突出重点。支农资金虽然总额不小,但由于管理分散和需要支持的项目种类多、产业链条长等因素,则显得资金有限,如果强行将已有特定用途和具体范围的资金纳入整合,势必引起相关部门的抵触和误解,为此,在支农资金整合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不超越政策底线、不损害农民利益和不打乱原有资金用途为前提,合理界定支农资金和整合范围。各种直补资金、有特殊用途的救灾资金以及只使用于特定地区和项目的资金不纳入整合范围,只将属于财政部门管理且部分用途较为灵活的支农资金和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可以整合的支农资金纳入资金整合范围,并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规范支农资金投资分类,对用途和性质相近的资金进行合并、归类,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形成同级部门联合整合、部门内部多个项目统筹整合的支农资金整合模式,使各项资金互相匹配、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使不同的资金在相同的区域聚集发挥效应。(一)围绕水利重点工程整合资金,大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20XX年,我县在不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红星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如海灌区(**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如海灌区末级渠系建设等项目资金11993万元(其中:中央及省财政补助资金8269万元,县镇财政配套资金3724万元),共建成圩口闸、排涝站及闸站结合工程37座,新建灌溉泵站221座,新修防渗渠道291.7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4151座。工程的实施大大地改善了我县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项目区内的灌排能力,改善了农村居民饮水质量。第2页共6页(二)围绕农村民生改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