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中学匡明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作家作品介绍温柔诚挚是朋友中的朋友,天真善感是诗人里的诗人。--胡适•现代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闻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虽然他们风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现代诗简介新月诗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等.后期以1928年3月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的《诗刊》为阵地。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派诗人以“三美”作为诗艺目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他以一个旁听生的资格随意听课,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徐志摩是个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他很快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风光旖旎的康河岸边,他仰卧在有星星一样的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魂牵梦绕。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背景介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古人送别诗——骆宾王《于易水送友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整体感知如果我们把这些离别诗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离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对象是人,而《再别康桥》离别的对象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的对象由人间转向天空,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的感觉。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这两首离别诗相比情感氛围上有什么不同?营造的气氛轻松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在这首诗中诗人离别康桥时眼中看到的景物是什么?这些景物又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意象的选择新颖诗人写入诗中借以表达感情的景物是“金柳”、“云彩”、“青荇”、“柔波”、“浮藻”、“星辉”等自然景物。一般离别诗选择的意象多是传统意象,如: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