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党合作与构建和谐社会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应不断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维护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履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政治责任;必须把实现科学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对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必须履行好民主监督的职能,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应不断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源泉。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就不能有效整合各种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也就无法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和谐。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也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既要看到社会思潮多样化的进步意义,也不能低估各种有害思潮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实现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各民第1页共5页主党派与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如果动摇或者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就会丧失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打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最根本的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发挥强大的引领和整合作用。在中国,政局要稳定,社会要和谐,就必须稳定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而稳定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前提,就是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否合理,应从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从实际效果来分析。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制度创新。它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为了共同的目标,形成了亲密的友党关系,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一制度体现了核心一元性和结构多元性的统一,一方面能够保证不断扩大政治参与,充分考虑并保证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执政地位和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从而产生了很强的向心力和聚合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在政党制度方面体现为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运作方式。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稳定。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广泛性,反映和代表着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各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使不同利益群体的愿望和要求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出来,使矛盾和问第2页共5页题得到妥善化解,对维护国家政局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实践证明,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什么时候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