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集体修改意见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学习重点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头晕目眩()()小心翼翼()()2、解释词语:训诫:告诫,教导。嶙峋:形容人瘦削。眩目:眼睛昏花。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纳罕:惊奇,诧异。小心翼翼:小心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整体感知1、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2、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答:起因(第1段到第3段)游戏玩厌,去爬悬崖经过(第4段到第15段)中途被弃,进退两难结果(第6段到第23段)父亲指点,摆脱困境启示(第24段)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在整体感知中涉及句子的分析和主旨讲解!文章主旨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课堂小结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事寓理的写法。学时安排第二课时《学习之友》习题解答(1)本文开头突出了天气的什么特征?为什么这样安排?﹙2﹚、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答: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最后巨大成就感﹙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答:不可以。“探”有“试探”的意思,呼应“小心翼翼”。(4)文章的最后一段说“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句话揭示了怎样的一种生活哲理?答: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1师生探讨后补充教师课后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