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元学习评价的路径一、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要求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二、评价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不局限于知识点的识记、理解、简单应用,而应该从“在何种情境下能运用什么知识完成什么任务”来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程度。指向素养的评价必须要有恰当的情境,离开真实情境或任务是无法很好的评价核心素养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就会倒逼教学,使得教学也需要介入真实的情境与任务,真实的情境与任务要体现在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三、评价要收集证据“评价”是基于证据的推理和判断—这里的证据包括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方面,运用证据进行判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否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实施持续性评价要预先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案(收集信息、分析、判断、改进)。收集证据的评价工具设计科学、操作性强。科学的评价工具能让学生比较充分的表现出已经具备的核心素养。四、评价要对收集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要根据证据做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指导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跟随的指导行为及时有效。评价和反馈意见需要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反馈意见要详细、具体,应能根据每个操作给予持续性的辅导。五、制定持续性评价方案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围绕本单元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和课时目标,整体设计发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持续性评价方案和工具,包括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信息反馈手段。如在进行单元检测、模块检测等阶段性水平测试时,可以采用有不同层次题目的纸笔测验,检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诊断学业水平现状。针对思维容量大、思维层级丰富的学习重点、难点或核心学习活动,可以制定表现性评价方案,即结合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或作品的评价,对学生活动表现进行水平预设和行为描述,形成表现性评价指标、评价维度及目标达成的层级标准,最终研制评价工具(任务)。评价的主题可以是多元的;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口头提问学生“有哪些收获?”“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六、确定持续性评价反馈的内容与方式要对学生学习的关键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学习表现。反馈要结合单元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活动的形式、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评价信息反馈方法,要特别关注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时的思维表现、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给出具体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调整,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与迁移运用知识。七、论证持续性评价方案论证内容包括评价方案与单元学习目标的自洽性、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重点是评价方案是否有利于促进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是否符合学生特点。评价内容和方式是否与单元学习目标一致,是否指向学生的理解、应用和思维发展,以及评价是否规范与具有开放性,评价主体是否多元。八、公开持续性评价标准在每个单元学习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清晰、明确的让每名学生都知道和理解评价标准,具体包括评价的维度、内容、水平标准和方式,以便学生可以随时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倡导共同制定和执行标准,教师团队制定标准或者师生共同制定标准,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教师运用适合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等方面,使每个学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