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与社会法制度完善摘要。中国实施的二孩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孩政策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家庭生育意愿的提高,国家应积极完善相关的社会法及其制度,确保儿童权利得到充分保护,实现二孩政策的预期目标;要创造有利于保护女性就业平等权的制度环境,科学设置与生育有关的假期,合理分配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责任。随着新生儿的增多,为儿童提供应有的福利,完善包括学前教育和照料设施制度等是二孩政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儿童福利的关注应成为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关键词:中国人口;二孩政策;社会法;儿童权利和福利一、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及其面临的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生育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2001年后,我国开始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反思,并逐步放松限制生育一孩的政策。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一方面,使中国进入了低生育率阶段;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年龄人口开始减少,出生性别比例严重偏高,等等。由此产生的人口结构性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极度关注。由此,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对一孩政策进行调整。20世纪末,山东、四川等27个省市区开始实行“双独”夫妻(即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生二孩。至20XX年,全国各省市区都实行双独二孩政策。但由于该政策涉及的目标人群较少,对提高生育率的影响仍然有限。20XX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然而,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内,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新增出生人口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20-21,31。20XX年,中央再次果断调整政策,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20XX年,全国第1页共12页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改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并从20XX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至此,中国开始全面实施二孩政策。20XX年是中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实施效果比较显著。当年,我国新生人口有两个统计数字,一个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新生人口为1786万人;另一个是原国家卫计委统计的活产婴儿数为1846万。按照当年出生的孩子结构来看,二孩出生基本上已经占到了45%左右,其中大概有800到830万出生的新生儿是二孩。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达到了预期效果[2]。当然,在这些二孩中,有一部分是以前政策(单独二孩)所允许的新生儿。专家预测,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每年将多出生人口300~500万人。二孩政策将对我国人口总数、出生人口总数、人口结构、劳动力人口总数、家庭结构等产生影响[3]。从20XX年和20XX年的对比看,20XX年,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①;20XX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②。20XX年比20XX年多出生人口131万人。我国二孩政策的效果初步显现。但值得关注的是,20XX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XX年减少63万人[4]。可见,二孩政策带来的新增出生人口数量和预期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影响家庭生育愿望的因素较多,包括生育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小孩照料和入托入学的成本和负担,城镇化的水平以及社会养老体系的发展,等等。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认识到影响二孩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20XX年,时任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一些家庭在“生还是不生”问题上存在顾虑,主要集中在妇女就业、孩子照料、入托入学等方面[5]。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关注影响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强调,“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因此,我们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减轻生育二孩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家庭的负担,鼓励家庭生育二孩。本文将从社会法角度,尤其是从劳动法和儿童福利法两个方面,结合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分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