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7课《陈情表》第1学时共2学时一、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我能自主梳理和整合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现象,形成个体言语经验,为“思维发展与提升”打好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我能分析、归纳李密的说理艺术,做到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注重培养自己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我能表达清楚李密忠孝难两全的艰难处境,并对当代的“孝”阐述自己的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我能熟读成诵,感知优秀抒情散文《陈情表》的艺术魅力;同时结合当今时代要求对中国传统“孝”文化进行反思,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二、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熟读文章,能够自主梳理文章大意。2.反复朗读,明确李密“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具体内容。3.小组讨论分析,李密作为“亡国贱浮”,是如何说服新主晋武帝答应其终养祖母的。4.结合自己积累的素材,谈谈自己对当代“孝”文化的理解。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名儒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2)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3)南宋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4)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四、自学自测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读懂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请同学们两人一小组互相检查、互相帮助,疏通文意,特别是关注以下字词。夙:早时。见背:弃我而死去。夺:强行改变。不行: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鲜:没有,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吊:安慰。婴:缠绕。奉:承奉。察:考察和推举。切峻:急切严厉。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奔:急走,跑。驰:奔跑。则刘病日笃:则:但是。笃:病重。犹蒙矜育:尚且蒙受怜惜养育。矜:自夸。薄:迫近。2.作者的遭遇是我们品鉴文章的根据,只有对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才算是真正走进了文本。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听到李密忠孝难两全的无助,也能听到老人病重无奈的呻吟。请你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李密“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艰难处境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赏析角度:句式,用词,修辞手法等)3.说话是一门艺术,烛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