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教学《金属与水的反应》融合创新的教学案例片段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戴芸三、教材分析“金属与水的反应”是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的内容,第三章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概念之后,开始具体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可以为化学必修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新课标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作了比较准确的描述,要求学生掌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铁与高温水蒸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进而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教学上以钠、铁和水反应为例进行教学,然后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金属与水反应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总体感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和一个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验能力全方位的要求。通过对钠和水反应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本质分析;同时通过让学生设计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初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四、学生情况分析1、基础知识角度高一新生在初中学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熟练的背诵金属活动顺序表,对金属与酸的反应比较熟悉。学生经过前两章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化学理论基础,虽然对金属与水的反应比较陌生,但学习的难度并不大。2、实验技能角度一方面在学习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基础上,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较高,另一方面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且钠与水的实验操作难度不大,绝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好地完成实验。设计实验装置对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引导学生设计铁粉和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时,使用学具模拟实物连接的方法,在充分考虑教学设施和场地局限性的前提下让学生能有更好的亲身体会。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不够全面;(2)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化学用语不规范,也相对匮乏;(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五、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微课视频、实验探究、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六、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设计:2在钠与水反应的学习中,一方面在学习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基础上,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较高;另一方面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且钠与水的实验操作难度不大,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实验。通过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对产生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使学生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通过微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初步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完成对钠的相关性质的自主认识。七、教学用具教具:交互式白板、电脑、课件、导学案、学具(实验仪器模板)仪器及用品:烧杯、镊子、滤纸、铁架台、酒精灯(带防风灯罩)、试管、单孔塞、导气管、蒸发皿、棉花、打火机、小木条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溶液、铁粉、肥皂液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视频:播放发生在重庆的火灾视频,引入金属钠的课题。聆听、观看与思考设置情境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给予学生更直观的认识。3问题引导:为什么火灾现场附近有金属钠让消防人员感到更加可怕?小声议论。培养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问题的能力。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分组实验:探究活动一明确交代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提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布置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精神及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深入探究:1、观察到什么现象?试着分析产生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