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羞花”——杨玉环“闭月”——貂婵《咏怀古迹》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各咏一古迹。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本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与《秋兴八首》写于同一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沉郁顿挫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感情和节奏h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shuòzhǒng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xǐng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其三)诗歌大意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写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构想出了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群山万壑赴荆门”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的对象王昭君。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从“地灵则人杰”角度看,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而是一位具有山川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总之,诗人借雄伟山川来侧面烘托王昭君这位“窈窕红颜”,把她写得惊天动地,这是借江山之奇绝引出佳人之奇美。一去独留紫台青冢连向朔漠黄昏死后的孤寂死葬异域孤寂、冷落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生离汉宫不幸、孤苦生前的寥落富丽繁华荒凉冷落对比对比(悲)写出塞之景写思汉之心大漠指无边无际的北方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这里更主要指空间,即笼罩四野的昏黄时分的天幕。空旷凄清的画面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回答。该句运用了典故,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而隐去了历史事实,说明汉元帝的昏庸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是这句的关键,如何理解?颈联两句和颔联两句有何联系?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颈联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有“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才有其“空归夜月魂”。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她怨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一怨: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二怨:远嫁异域,怀念故土而永不能归。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统治者的昏庸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夜月魂画图省识春风面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诗中只写昭君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