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前n项和一、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2)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数学思考(1)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倒序相加求和的数学方法;(2)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3)通过运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解决问题创设由探索1+2+3+……+100的和,推广到探索一般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和公式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并使学生在反馈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情感态度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渗透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范例后的变式训练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二、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法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三、过程设计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如下:图片欣赏数形结合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分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18分钟)公式应用与议练活动(1)(5分钟)新课引入类比化归前后呼应公式应用前后呼应知识回顾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活动说明创设情境:问题1: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片——泰姬陵。泰姬陵是印度著名的旅游景点,传说中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的图案嵌有大小相同的宝石,共有100层,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计算出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也即计算1+2+3+…..+100=?问题2: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问题就是求“1+2+3+4+…+100=?”现实模型:①图片欣赏②生活实例模型直观用实际生活引入新课。2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公式的认识与理解(4分钟)公式应用与议练活动(2)(9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首先认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然后提出问题:高斯是如何快速计算1+2+3+4+…..+100?设等差数列{}前n项和为,则问题1老师:利用高斯算法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老师:但是否刚好配对成功呢?(1)n为偶数时:(2)n为奇数时:老师:那么该如何解决落单的呢?同过对n取值的讨论,得到了前n项和求和公式:但是对n讨论麻烦了,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求前n项和公式呢?接下来给出实际问题:伐木工人是如何快速计算堆放在木场的木头根数呢?问题2:如何用倒置的思想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呢?方法一:学生:1+100=101,2+99=101,…..50+51=101,所以原式=50(1+101)=5050学生:将首末两项配对,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配对,以此类推,每一对的和都相等,并且都等于。学生:不一定,需要对n取值的奇偶进行讨论。当n为偶数时刚好配对成功。当n为奇数时,中间的一项落单了。(可能部分学生在此会遇到困难,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观察的脚标与脚标的关系,即:学生观察动画演示,不难发现用倒置的思想来解决此问题。(由上一问题的解决,学生高斯求和众所周知,学生能快速解答。这里用到了等差数列脚标和性质从高斯算法出发,对n进行讨论寻找求和公式思路自然,学生容易想到。对中间项的解决办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列就是对脚标数学的研究。倒序相加求和法是重要的数学思3探索公式探索公式议练活动认识公式议两式相加得:方法二同样利用倒序相加求和法,教材做了如下处理:两式相加得:引导学生带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换掉整理得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