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现江西省九江市)人,我国晋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作者简介29岁开始出仕,从此的13个年头,时官时隐,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之类的小官。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3天,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从此不再出仕。作者简介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最杰出的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私谥自号41岁辞官归田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五言诗成就最高。他的五言诗可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园诗人”。此外,陶渊明现存文12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历代文人论陶渊明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自曹植、刘昆、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苏轼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回去吧归去来兮辞助词,无实义语气助词回去题解辞是古代一种文体。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而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也多将辞、赋并称。这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富有抒情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齐整,且篇幅长、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帮助调节语气,表情达意。文体简介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几天的彭泽令。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停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chóuchàngyáng熹微zūnshāngmiǎnjiǎoxiùyìhuányǎotiǎohuánggāozhàokē正音:惆怅飏xī樽觞眄庭柯矫岫翳盘桓棹窈窕遑遑皋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我家境贫困,耕田植桑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于是就请求去那里。《归去来兮辞》序文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之事虽然是急迫,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感到自己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