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17古诗三首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17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互动课堂朗读课文扫清障碍17古诗三首茅檐长扫净无苔,1.茅檐是谁家的?杨德逢的庭院3.诗人怎样表现净的?仅用“无苔”二字2.净,何意?净,即干净齐读古诗,提出并交流质疑问题。17古诗三首青苔无苔江南地湿,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青苔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比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赏析“无苔”17古诗三首此处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种类繁多,既整齐又不单调。花木成畦手自栽。17古诗三首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17古诗三首从前两句诗可以看出杨德逢是什么性格?朴实勤快爱好洁净前两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热爱生活17古诗三首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17古诗三首拟人对偶读一读这两句诗,你发现了什么?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课后第四题)17古诗三首有什么作用?拟人、对偶。赋予山水人的感情,化静为动,说水对山有护惜之意,山对人有友爱之情,使山水有了人的情思,显得自然环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静。17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运用拟人和对偶,写湖阴先生家庭院的洁净清幽和门前景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高洁品格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和自己闲居的恬淡心情。17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净无苔花木成畦庭院之景一水护田两山排闼自然之景赞美友人恬淡心境17古诗三首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课堂演练拟人、对偶17古诗三首二、对《江南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C.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D.《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c17古诗三首三、对《书湖阴先生壁》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17古诗三首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CD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