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中南小学2020年秋季学期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活动时间活动地点科目年级课题《古诗三首》主备教师廖兰锦主持人记录人参备教师四年级语文老师教材解读《古诗三首》一课由《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山行》和《赠刘景文》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七言绝句,两首诗中的深秋景象,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充满着勃勃的生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三首诗语言凝练,用词精准,所以抓住关键词来学习这首古诗是上好这课的关键,也能凸显语文要素。教学古诗时,主要是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促织”“篱落”等词的意思;同时还可以利用图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关键词“荷尽”“菊残”“雨盖”的意思;还需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动人的画面,帮助理解深远的诗意,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以往的写字经验,端正、匀称地书写13个字。2.正确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采用品读、齐读等朗读方式,感受诗中画面,感知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识字、写字,感情朗读古诗。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诗。1.欣赏四季的图片,感受四季的景色特点。2.交流:四个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3.谈话导入:古代诗人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赠刘景文》。4.板书课题。齐读。5.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再读诗题,提醒注意后鼻音。(二)读通诗文,感知季节。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2.同桌相互听一听,评一评。全班齐读。3.讨论交流: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个季节?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4.引出生字教学:残、橙、橘、君5.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6.学生按古诗的节奏齐读古诗。(三)品读全诗,理解诗意。1.诵读一、二两句。(1)对对子,师生对读诗。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2)读出景物,想象画面。【板块二】菊残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②对比图片“荷尽无擎盖”“菊残傲霜枝”,学生说两者的不同,理解“傲霜枝”③再次体会诗人的心情——惊喜,加上语气词“呀”,指导朗读。呀!菊残犹有傲霜枝④指名读,齐读。⑤小结方法3.诵读三、四句(1)读诗句,想像画面。(2)体会诗人的心情,加上语气词,指导朗读。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3)结合刘景文简介,交流讨论:苏轼送给刘景文的仅仅是这首诗吗?还有什么?(4)全班齐读。4.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5.诵读全诗,尝试背诵。①师生配合,借助重要词语背一背。②结合图片背一背。③配乐背诵。(四)拓展积累,秋天的诗。1.出示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刘禹锡的《秋词》2.读准古诗,读出节奏。3.选择其中的一首,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说说诗意。4.试着读一读,背一背。(五)自主辨析,规范书写。1.出示“赠”“刘”“盖”“菊”“残”“君”“橙”2.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3.重点指导“盖”“菊”“残”4.教师范写“菊”“残”5.学生自主书写.第二课时(一)复习方法,导入新诗1.复习背诵《赠刘景文》2.复习学法。3.明确任务。这节课就是按照上节课学会的方法,学习《山行》和《夜书所见》这两首诗。(二)整体感知,读出季节1.借助拼音大声读两首古诗,要求正确、流利。2.指名读,齐读。3.按2/2/3的节奏再读诗。4.猜猜这两首诗写的又是哪个季节的景色。5.追问留疑: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三)运用方法,读懂古诗。【板块一】《山行》1.理解题目的意思:在山上行走2.自由读古诗,圈出景物.3.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4.师生合作,学第一、二句。(1)结合注释,借用图片理解“远上”“斜”“寒山”的意思。(2)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说话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词语。(3)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