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去阅读和浏览。)情境式导入;教师设计了一段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在《七子之歌》的音乐声中引入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闻一多像;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被割占的一些图片史料等历史资料,最后定格在闻一多先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并闪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创设一个屈辱岁月的历史新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对屈辱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第一主题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关于香港问题由来。由电脑屏幕显示香港行政区地图。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不平等条约及被占之地。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否一样?为什么?”教师强调国家统一问题缘于侵略及内战。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第二主题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让学生对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方案。主要是讨论武力解决与和平解决的利弊。然后播放邓小平录音并思考:邓小平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什么方案?这一方案的优点是什么?他又强调必须坚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2.“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含义和内涵是本课重难点。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形成并成为国策的?(3)一国两制的正确含义和内涵是什么?(4)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自由讨论。关于第(1)问,生答台湾问题。第(2)问在学生回答后电脑展示构想的形成过程(同时分析回答形成过程类问题如“……怎么形成、出现……”的基本方法)①全国人大的呼吁和邓小平讲话,标志对台政策重大发展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成为国策。关于第(3)问“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内涵的理解是本节的重难点。先请学生据教材回答出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然后出示下列材料和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鉴于学生较难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故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供其讨论:①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③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④两制的主体是什么?⑤一国两制在对台湾与港澳地区政策是否完全一样?⑥实行一国两制有没有时间和政策保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国两制的内涵;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③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④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⑤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⑥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在学生掌握了“一国两制”的内涵后,组织讨论第(4)问:“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是保持港澳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持祖国繁荣昌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等。第三主题紫荆花放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1.关于香港的回归。播放《香港回归》影视剪辑,学生结合影片和教材回答:香港回归的有利因素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建设成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