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策略》评析灵璧县灵西中心学校方少杰“购物策略”是新课标理念下“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综合应用”范畴。本课是一节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购物问题的课,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的工具。这种课的“综合”不仅仅是指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积累的活动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等方面的全面综合。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这节数学课,可以看得出李老师对“综合应用”领域的数学教学,做了很多研究,下了很多工夫。李老师老师在这一课中以下几点的尝试值得推广和研究:一、重组教材,体现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中为我们提出两个情境问题:最先是“商品促销,货比三家”的情境。而这个大问题又包括了4个小问题,这4个问题包括打折扣的计算、合理选择包装的策略,还包括“货比三家”的购物策略。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而教材安排的“练一练”只是一个单纯的“选择不同包装”的购物策略。这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李老师重组了教材,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把“练一练”提到前面来做。让学生初识购物策略:就一种商品而言,通过选择不同的包装组合,就能得到优惠。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到的结论就是:尽可能选择购买大包装的才合算。这时再提出不但消费者购物时有策略,商家为了宣传和促销也有策略引出对教材主情境图的研究。李老师对教材的重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底蕴。二、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新课程开展以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直是研讨的重点。围绕着这个研讨主题,李老师进行了精心的安排。课上,在学生对三家超市不同的优惠策略进行初步分析后,李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何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准确的计算,还需要严密的推理,高度的概括、总结能力。它从根本上打破了教材固有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李老师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小组讨论。可以说,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在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操作中,人人都有收获。三、深入挖掘教材,精心雕琢教学环节,体现数学学科工具性购买酸奶这一情境,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素材。李老师深入挖掘教材,把这一情境更加深化:结合每个学生自己家不同的人口数来确定购买量,再分析比较最划算的买法。这是本节课中最大的亮点。一些教师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只注重选取生活情境,而对于问题实质,还是采用一问一答式。而李老师充分放手,使这个问题变得不再是一个虚幻,模拟的情境,而是每个家庭都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也有实际价值,具有可操作性。从这一点上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才是真真正正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四、注重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养成在整节课中,李老师不仅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而且注重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比如:数学中的对比择优思想的渗透(货比三家,精打细算等购物策略的提炼);获取知识渠道的进一步丰富;知识迁移能力的养成(策略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等,都在彰显着这节课设计上的独具匠心。可以这样说,这节课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使数学真正地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