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有: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艾德加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4、资源缺乏型区域制度环境的构成:政府政策,民间法则,公司条例.非均衡理论的连锁效应包括:1、前向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1、成本最低的选择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类型: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1、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目标2、区际公平目标3、区域发展的稳定性目标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1、区域财政政策2、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4、区域创新政策城市化测度标准: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区域基础实施包括:1、区域交通系统2、公用事业系统3、公共工程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划分为:1、即顺序-规模分布型2、双中心型3、网络型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城市化的测度有:1、土地利用指标2、复合指标法生产要素禀赋论:赫可歇尔-俄林理论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地的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作用的均衡点。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聚集效应: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产业布局指向:是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分布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它是通过企业受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影响下向某类地域集中,从而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不同类别的指向,将使一定的地域呈现出不的产业布局特征。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196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经济区: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经济区划: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各种法令、条例和措施。它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规范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诱导和保证区域经济按既定目标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