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必修5人教版人教版第8课咬文嚼字朱光潜第8课咬文嚼字朱光潜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作者在第8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真是“随便”举的吗?试说明理由。提示①举郭沫若炼字改台词的例子,说明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意味。②举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的改写,说明文字的一增一减意味不同。③举“推敲”的典故,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④举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⑤举有关“套板反应”的例子,说明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呼吁文学创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写出上乘佳作。①②③属于文字修改方面,④⑤属于文字的联想意义。因此,这几个例子并非随便列举,而是根据表意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使用的。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1.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点拨】从题目要求上来看,要解决此问题,必须通读全文。在最末段,有这样的文字:“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这几句话就点明了末段的地位和作用。【答案】观点性的语段是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①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概括:应该有谨严精神;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4.本文是怎样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一层一层地向前推进的?【点拨】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答案】先引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的例子然后得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这一结论。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更进一步阐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既然文字与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就涉及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前者确定,易控制;后者不确定,不易控制。正因为后者的不确定性,往往会产生很神妙的效果,但有时也会产生流弊,使人们不敢创新。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思路整理探究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提出对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对那种“粗心”“自满”态度的一种评价,你觉得这对我们“咬文嚼字”会有怎样的启示?请试作简要探究。【点拨】启示:①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②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启示】(1)要独立思考。不能盲从、人云亦云,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课堂读写探究——疑点探究(2)要实事求是。事实胜于雄辩,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立足事实,深入研究,求知求真。像朱先生那样,举实例,讲道理,让人心悦诚服。(3)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朱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的储备有关。所谓“厚积而薄发”,平时没有深厚的积累,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的。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生成】无论是启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