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2016.4.222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第11课课3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2.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重难点: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4概念呈现“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代表社会各阶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原因⑴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⑵经济:井田制崩溃⑶阶级关系:“士”的活跃⑷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6材料材料11、子曰:、子曰:““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子曰:、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天下归仁焉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动。””33、子曰:、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44、子曰、子曰::““务民之义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可谓知矣。矣。””5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问题问题22: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贡献。7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主要内容思思想想学学说说政治政治思想思想教育教育思想思想文化贡献文化贡献““仁仁””(核心)和(核心)和““礼礼””““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治)(德治)注重政治和人事,“注重政治和人事,“敬鬼神而远敬鬼神而远之之””创办私学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发展言论言论被被总结为总结为《《论语论语》》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8主要思想仁政:提出“政在得民”民本:提出“民贵君轻”孟子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人格精神:富贵不能淫………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孟子曰:“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孟子曰:“施孟子曰:“施仁政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敛”。孟子曰:“孟子曰:“民民为为贵贵,社稷次之,,社稷次之,君君为为轻轻”。”。9荀子主要思想政治:主张“仁义”,“君舟民水”(民本)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史料1: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恶》礼法并举,加强对人的约束史料2:……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吸收法家思想吸收道家思想11•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