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1课《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鹤壁市第一中学李刚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意、积累掌握必要的文言翻译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讨论,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认识更加丰满的苏轼。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把握文章主旨,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习方法:1、小组研讨探究法2、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法教学过程:课前要求学生打开平板电脑,登录12学教学平台,进入李老师课堂。提醒学生进入李老师课堂一、导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无数流芳千古的文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才情赢得了后人的赞叹和崇敬。如果说,在这群星闪耀1的历史长河中,谁能担起“千古第一人”,在我心中,唯有苏轼当之无愧。正如我们所共知的,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那么,首先我想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过的苏轼的作品,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言,结合作品谈对苏轼的认识和了解。学生1谈对苏轼的认识和了解学生2谈对苏轼的认识和了解教师总结阐释:的确,苏轼是《念奴娇》里的豪放潇洒,是《水调歌头》的乐观豁达,是《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壮志豪情,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旷达超脱,是《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凉哀婉,是《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孤苦愧疚。苏轼在《自题金山像》中这样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像》课题《后赤壁赋》这首诗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和苍凉,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可以昂首高喊:“挫折何所惧,逆境亦重生”。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震撼千古的“三赤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后赤壁赋》,跨越千古与文史奇人苏轼进行一次神交。2二、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展示本科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通过12学互联网教学平台,展示学生课前提交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重点请学生分析解读预习题第4、5、6题。预习作业检测1预习作业检测2四、诵读课文,理清结构。请学生利用平板电脑12学平台,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答案,各小组全部完成提交后,利用大屏幕12学客户端展示小组答案。课堂练习小组答案展示1作者按照“游前、游中、游后”的思路安排课文结构。3五、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请学生利用平板电脑12学平台,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答案,各小组全部完成提交后,利用大屏幕12学客户端展示小组答案。课堂分组讨论小组答案展示2教师总结阐述:初冬月夜,苏轼与友人途经黄泥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月白风清”,景色清朗,安宁静谧。如此良宵胜景、美酒佳肴、嘉宾贤妻,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如此良夜何?”即是一种由衷的乐叹。与前赤壁谈玄说理不同,后赤壁借景喻情。三个月后,苏子重游赤壁。季节不同,景物相异,触景生情,苏轼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生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上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感慨。作者转而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这既是主观的寂寞,又是精神上的孤苦无告。因此,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这一声长啸既有登上峰顶后的壮怀激烈,又抒泄着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忧郁。正基于此,长啸后又“悄然而悲”、“肃然而恐”,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作者已然与自然和而为一,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赋》中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借此,作者抒泄着心中无限的悲叹。此情此景,“凛乎其不可留也”。于是,返而登舟,客去,予亦就睡,睡而梦。其实,梦是一种追求,但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恰巧表明作者内心在前途、理想、抱负面前的迷茫怅然,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4在《后赋》中苏轼延续了乐、悲、怅的情感脉络。小结:苏轼常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