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导学案【定向导学】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能力)2、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探究作者的写作原因。(过程方法)3、鉴赏独特的结构艺术,领会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情感价值)【知识链接】苏轼和黄州: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苏轼在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于是有了青史流芳的“东坡居士”;在黄州,苏轼泛舟赤壁矶下,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两赋一词”——《前赤壁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黄州,苏轼再一次和友人相遇……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北宋名臣陈希亮第四子,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自主学习】一、诵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测试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同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施展抱负2、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⑤⑥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4、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文:⑵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译文:【合作交流】二、小组合作,讨论完成1、2题。1、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并填写下表:方山子档案姓名字号职业籍贯现住址家庭情况家庭背景当前状况成长历程少时稍壮晚年2、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异)(二异)(三异)(四异)【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完成3、4题。3、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为什么“俯而不答,仰而笑”?(分析细节)4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呢,还是另有深意?(写作目的)赞美向往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传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比对一般传记写法)【课堂小结】自由辩论:对照方山子,作者找到了人生失意时的生命抉择。我们的人生呢?应该向方山子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守生命的清白与达观?还是做一切不在意佛系少年?链接:弘一法师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一)李叔同(1880—1942)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二)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一个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因为其剧变的人生轨迹,而被世人视作是一个传奇。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佛系青年,网络流行词,含义是指芸芸众生中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崇尚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