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伴性遗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2课时第一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2)概述XY型伴性遗传的特点。能力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2)运用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分析伴性遗传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道尔顿善于发现、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2)指导优生优育。2学情分析伴性遗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热情高,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并练习绘制遗传图解,真正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伴性遗传的意义和应用。3重点难点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重难点突破策略:课堂设计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引入:学习核心概念教师活动:通过总结上一课的学习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果蝇的眼色遗传表现出跟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在我们学完第三节伴性遗传的知识后就可以找到答案,那么,什么是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又有什么特点和规律?”。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学生活动:观看色盲检查图片。设计说明:承前启后,提出问题,引发思考。首先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通过学生的辨认、识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并简要指出红绿色盲对于人类本身所造成的危害,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渲染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入课题。教师活动:根据图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对色盲致病原因的分析,并介绍色盲的常见类型。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比较思考。设计说明: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活动:提问”道尔顿是怎么发现色盲症,他的那些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活动:邀请学生代表诵读短文,学习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设计说明:通过让学生阅读这段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通过挖掘这段文字的内涵,可以引导学生从兴奋的激情状态回归到理性思考状态,为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做准备。并引出“红绿色盲遗传特点”的探究学习。活动2【活动】伴性遗传的概念教师活动:以红绿色盲、和果蝇的眼色遗传为例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图解基因、性染色体、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学习理解记忆伴性遗传的概念。设计说明:通过图解基因、性染色体、性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记忆伴性遗传的概念,体现掌握核心概念的重要性。活动3【活动】资料分析: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教师活动:介绍家系图的图解规则。学生活动:[小组讨论]1.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2.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色盲患者都为男性吗?设计说明:知道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培养阅读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活动:PPT展示课本35面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再次强调性染色体及基因的写法规则、携带者的基因型。学生活动:正确书写正常和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析男性患者较多的原因。设计说明:强调书写规范;从表中分析,(1)为什么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引导学生分析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患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必须两条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现为色盲患者。(2)为什么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通过展示人类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组型图,引导学生分析X染色体和Y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