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赵维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质量有着长期的深远的,正确或负面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人的事业成败和人的未来。习惯一旦养成,行为模式也就相对稳定了。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入自然。”然而对学生而言,尤其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习惯多处于养成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强化和训练,逐步矫正不良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持续地培养良好习惯,持续地矫正不良习惯,不但让学生受益终身,而且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依然是教育的责任所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的过程中,倘若缺乏理性思考和深入地实践探究,培养时定会显得片面与偏激。故此,在培养良好的习惯时,明理多于限制,重视养成,区别共性与个性差异,注重弘扬,坚持以学生为本,更能有效地培养良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在学校的素质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康,为他们的成功人生和终身幸福奠基。培养良好的习惯,需要注重学生实际,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可接受度,反复地进行养成性训练,使已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形象更加完美,使已有不良习惯的学生的形象得到重塑。尤其要通过经常激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形成了良好习惯的效果,体验到矫正了不良习惯的好处,从而良好习惯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了矫正我教的班级中出现的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我经过长达一学期的努力,采用先表扬座位周围无纸屑杂物的学生,表扬主动捡拾他人乱扔下的杂物的学生;继而建议学生备一收拾课堂中产生的杂物的回收袋(废旧纸杯都可),到后期指出乱扔杂物的现象到让乱扔杂物的学生捡拾别人扔下的杂物。通过反复的养成性训练,使良好的卫生习惯得到养成,并习而惯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营造氛围,为养成训练创设良好的环境。“孟母三迁”足以佐证学生的周边环境和成长氛围是学生形成习惯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因此,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自我教育的集体,把其他教师团结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用文明、和谐的集体环境和氛围,促使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断养成和发展,使不良习惯不断矫正。倘若不注重营造环境,不净化环境的班级而成为“乱班”,不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健全发展,还会影响其他班级。于是班风校风就会大打折扣——良好习惯怎么能够养成?不良习惯又怎么能够得到矫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需要明确要求,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是良好习惯,怎么养成。教师要正确引导,要对学生合理地提出恰当的要求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具体目标——这是教师的责任。比如我们希望学生养成先预习后新课的习惯,就得先让学生清楚预习在提高课堂学习质量中重要作用,预习方法和步骤是先浏览然后建立新知与已知的联系,再利用已知解决新知的问题,发现和确定新课学习中自己应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带着成果上课。学生权衡利弊,极易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其实,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得不到矫正和坏习惯慢慢养成,与教师没有明确要求,没有严格规范有密切关联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需要榜样示范,及时激励。我们经常会从一个学生身上看到教他的老师的行为习惯的影子,比如动作、说话的腔调、表情、处事风格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习惯再现在自己的学生身上,理当荣光,不良的习惯由自己的学生重现,老师不仅仅会感到羞愧,那更是在误人子弟,那是一种罪过!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老师要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处处为人师表,用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同时,对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良好习惯,无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都要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在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夸出来的,不良习惯是在弘扬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得到矫正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需要引导学生反思,正确指导学生学会自控。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经常进行反思:“我有哪些良好习惯?还存在或又出现了什么良好习惯?”,让他们在反思中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自控,学会自我矫正,包括期待老师或他人的提醒与指导自己。可以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