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数据》一、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1.本章对应课标的内容要求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2.本章对应的学业要求A-1:能够描述数据与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A-2: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A-8: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分析报告。(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3.本章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是《数据与计算》的开篇章,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以项目学习活动为途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分析数据与信息特征理解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明晰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是学习本教科书的基础。本章通过“体验庆祝国庆多媒体作品的数据与信息处理”项目范例,让学生依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自觉主动地比较不同的信息源,确定合适的信息获取策略明晰数据与信息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二、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针对特定的信息问题,自觉、自动地比较不同的信息源,能描述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确定合适的信息获取策略。计算思维: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评估常用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根据需要合理选择。信息社会责任:在信息活动中,具有信息安全意识,尊重和保护个人及他人的隐私。三、目标分析1.项目目标本章通过“多媒体作品的数据与信息处理”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协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描述与信息的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方式,从而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本章对应课标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完成项目学习目标。2.学业目标(1)具体感知数据;(2)描述数据的基本特征;(3)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4)具体感知信息;(5)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重点:(1)数据的概念;(2)数据的编码方式;(3)信息的基本特征。难点:数据的编码方式四、学情分析在学习方法上,学生未接触过项目学习,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篇,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地介绍项目学习。在学习内容上,生活在信息时代的高中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和使用着各种形式的数据,大部分学生能熟悉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如:摄像和录像设备、录音设备等)进行数据采集,少数学生还能借助各种数据处理软件编辑数据,但是学生并未深入思考数据与信息的特征,也未深入思考和探究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原理,对科学性数据编码的方式也不了解,导致学生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影响了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处理数据的能力。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本章设计了“体验庆祝国庆多媒体作品的数据与信息处理”项目范例,教师围绕“情境——主题——规划——探究——实施——成果——评价”的项目范例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围绕“项目选题——项目规划——探究活动——项目实施——成果交流——活动评价”的项目学习主线开展学习活动,在教材的第一章中领悟和体验“做中学、学中创、创中乐”的项目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