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盈内涵理解助力意义建构——北师大一年级上册《还剩下多少》教学案例潜江市实验小学王芳【教学背景】《还剩下多少》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减法运算,尽管是第一次接触,但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孩子们经常遇到减法的生活原型,比如:从一个整体中拿走或去掉一个或多个物体,拿走,去掉,表示数量在减少这一现象。本节课,就是开始在这些丰富的实物感知中逐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可以用减法计算的,以此引出初步探索5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对比】仔细对比第3、4版教材,发现有很大的不同。1、情境图不同第3版教材的课题是摘果子,里面呈现了一幅情境图,笑笑去摘果子,总共有5个果子,摘走了2个,用填空的形式,写着摘走2个,还有()个,然后直接呈现减法算式,5-2=3,从而认识减号,以及减法算式的读法。第4版教材的情境课题,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还剩下多少。用了生活中还剩下几个苹果和还剩下几块奶酪两个问题串。较第3版一个情境图丰盈多了,并且加入了数学方法的指引。2、表达方式不同课时量不同,原本是一个课时,现在是两个课时,我们认为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增加课时量?对比教材,发现第4版在试一试里,增加了寻找生活中的减法原型,丰富对减法意义理解的这一个环节。如4-1=3,练习中也相应地多了相关练习,5-1=4。时间到哪去了?时间花在充分让学生去说,去摆,去画等活动中,多角度积累学生学习经验,更好地理解减法的意义。有了学生丰富的积累后,有些知识就是水到渠成的呈现出来,第4版中减法的认识,是在两个数学故事中后,自然而然地抽象出来,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出来是5-2=3,从而认识减号及减法算式的读法。3、练习方式不同第4版中的问题串4,在第3版中属于练习环节,而且呈现方式是先有算式,再有圆圈图,而作为一个问题串出现的,乍一看,好像没什么区别,可仔细读教材,这里有明显的不同,第3版是算式在上,图在下,也就是图是来解释算式的,而第4版是借助画一画的活动,来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是先有示范画的图,再让学生根据图意来进行抽象的计算,这里的图相当于是学生思维的脚手架,有了它,学生的思考才会更有深度。这里的三幅图是逐步开放的,从扶到放,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练习中,除了增加说一说以外,还有两处不同,第4版中去掉3版中练1、2题,用气球图代替,而且还增加了画一画,算一算这个题,还多了第5题,小兔子拔萝卜这题,这里有多元开放的信息,在讲故事中找出相关数学问题并解答。4、突显动手操作与画图,更关注思考过程。第4版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学习形式。在小老鼠拿走两块奶酪这个环节,多出了淘气画的圆圈图,这给学生的思维由具体情境到抽象列式架起一座桥,从情境感受——实物操作——符号表达——巩固应用阶梯式的脉络呈现。再次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教材中用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数一数还剩几个苹果,学生可以直接数树上还有1、2、3,3个苹果,还可以(倒着数),也就是往回数,比5少一个是4,再少一个是3,学生能体会这一点,说明他对减法与数数的经历建立内在联系,为后续学习加法(往后数)4+1=5,(往回数)5-1=4就能联系上加减法是互逆的关系,这4个问题串的设计都有深刻内涵的,尤其是由原来的单一到通过多个不同的情境,层层递进,为抽象出数学本质引出减法算式,提供更丰富的减法原型,站在学生理解的角度来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课堂写真】片断一:还剩下多少个苹果?出示情境图(一)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棵苹果树上一共有几个苹果?现在发生了什么?掉下了几个苹果?现在树上还剩几个苹果?你能把这个数学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吗?生: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3个苹果。2、师: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能完整地表达出两个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原有5个苹果,掉下2个,还剩多少个?3、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还剩下多少这一类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4、摆一摆。师:刚才我们讲出了这个数学故事,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故事用我们手上的学具摆出来。请同学们拿出5个圆片来代替5个苹果,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