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作者,并了解史书体例。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指导。(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作者,并了解史书体例。2.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一、教学导入: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计导入。引出疑问“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二、资料介绍1、《左传》其书(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2)《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3)《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2、作者简介:鲁之君子左丘明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依《春秋》著成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3、史书体例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②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③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4、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