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经典例析一、一枝一叶总关情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例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启示我们()A.杰出人物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D.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例2.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种关注人民群众疾苦的情怀给我们政府的启示是()①积极行使权利,扩大政府职能②坚持以人为本,倾听群众意见③坚持问政于民,做到权为民用④提高行政效率,我做形象工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例3.《管子·牧民》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尚书·大禹谟》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这些传统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在于①倡导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②将增强政府权威作为目的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④以满足人民一切意愿与诉求为根本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例4.下列古语古训与其哲理相一致的是A.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普遍性B.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整体处于主导地位C.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例5.“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下列说法与其一致的是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例6.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以“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谈治国理政道理的“习式风格”为世人所称赞,其原因是()①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中国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④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二、治国有常民为本1.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例7.我国古代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今天治国理政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列观点中对用法治理念治理国家有直接借鉴意义的是: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西汉)刘安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老子③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北宋)包拯④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明)张居正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第2页共14页第1页共14页例8.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下列选项与这句话相吻合的是:①“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②“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③“众而不可欺者,民也”;④“川不可防,言不可弭(消除).下塞上聋,邦其倾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例9.下列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辨证的是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②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③万物独化,物各自生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②例10.管子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时,他又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的观点()①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②肯定全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承认文化对治理国家具有反作用④否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例11.“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是指君子因此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迅速改正。这启示我们:A.做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B.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C.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D.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例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