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全面”。B、C、D都包含在A中。故A正确。【答案】A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A.诸侯B.卿C.士D.商人【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百家争鸣”,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此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C正确。【答案】C3.司马迁的《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下列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有()①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②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③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④士掌握了各国的统治权A.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据材料“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可知①正确;据“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可知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正确。【答案】A4.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法家、道家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D.墨家、法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漫画材料再现史实分析判读问题的能力。图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思想,属于儒家;图二体现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答案】B5.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解析】抓住两个关键词“无人”“自然”可知,“某思想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这体现了道家思想。故C正确。【答案】C6.下列思想主张中与众不同的是()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分别是孔子、荀子、孟子的思想主张,他们都属于儒家学派,而C项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答案】C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A.“仁者爱人”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尚贤”【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才的重视,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相符合。故D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B是老子的思想主张。C虽然是墨子的思想主张,但与人才观无关。【答案】D8.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了荀子()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性善论”【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德兼人者王”可知,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故A正确。B属于其人伦思想,C、D是孟子的主张,皆不符合题意。【答案】A9.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