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地理”观的金融中心形成理论的经济学评述 目前对于“金融地理学”和“区位经济学”的讨论,经济学家(或金融学家)与地理学家各说各话,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学术界对于地理在经济金融中的作用与地位的争论的差距之大、时间之长,至今没有共识。“金融地理学”以前的相关基础讨论主要由地理学者从地理的角度来论述的,本文则主要站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立场对于“金融地理学”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规律讨论作一个评述。一、金融地理学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规律解释的进展历程金融地理学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规律解释的进展历程有这样几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区位选择理论(Location Economics)。Hepworth(1981 年)探讨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简单的进展历程。一般来说,以集聚的银行、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的总部数量、银行与保险资产量、证券市场资本量和交易量等指标给金融中心排序是可行的,也可以通过这些指标看出中心的进展和萎缩(Dalm and Green)。在有两个以上大体相当的中心互相竞争的国家中,随着贸易和政治决策的差异,最终结果只剩下一个金融中心,甚至每一个时区、大洲(美洲、欧洲、亚洲)都只留下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中心旁边可以存在次中心(离岸金融中心)。(1988)则将企业选址理论运用到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讨论中去。在这个阶段的讨论强调的是 Location,而不是Space。2、第二个阶段——金融地理学(Financial Geography)。金融地理学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最大贡献是提供了讨论金融问题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论,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金融学的讨论中纳入地理要素;第二部分多为实证讨论,在分析金融现象时强调了地理因素;第三部分的工作集中于货币地理学;第四部分的工作集中于金融流动和金融中心的讨论。瑞斯托•劳拉詹南认为,一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或一个重要国家的政府债券在实际上是一项商品,在各个地方都可以同等交易,而逻辑上这种交易更倾向于在流动性好的大金融中心进行。Rsito Laulajainen(1998)认为,三个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和东京)的形成是由于全球金融中心链条间的时差决定的。Kaufman(2001)指出,金融中心城市或地区的兴起与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地方作为主要商贸中心、交通枢纽、首都和中央银行总部所在地点的地位变迁以及战争的影响有关。二战以后,伦敦、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和地区性金融中心地位的变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