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坐标】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21年)总体特征: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爆发(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并日益加深时期,是中国近代化起步并日益发展时期。政治上: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清朝中央机构日益半殖民地化,并开展新政、预备立宪和教育改革等自保活动。农民阶级先后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沉重打击。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失败后,民主革命日益成为救国的重要选项。阶段特征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思想上: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改良思想、三民主义相继产生。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关联新课标试题角度备考分析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中体西用思想(1)2017·海南卷,9: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2)2016·全国Ⅲ卷,29: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3)2015·全国Ⅱ卷,28: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相冲突(4)2017·海南卷,13:魏源的海防主张(5)2017·海南卷,2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加深1.高频考点: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影响。2.备考策略:(1)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应用唯物史观客观评价中体西用思想。(2)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应用唯物史观客观评价维新思想及其实践。(3)熟悉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逐步深入,认识先进人士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和实业派是最主要的四个派别,复习过程中注意比较这四个派别的政治主张,理解其思想本质的相同点。维新思想(1)2019·全国Ⅱ卷,28:部分西方人对维新变法的态度(2)2018·全国Ⅲ卷,28:严复翻译进化论的目的(3)2016·全国Ⅲ卷,28:梁启超的诗界革命(4)2016·海南卷,27: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5)2015·全国Ⅱ卷,29:康有为思想主张(6)2014·全国Ⅰ卷,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7)2014·全国Ⅱ卷,28:维新派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第15讲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和掠夺原料。2.表现: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1)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的分离。“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商品化【第一部分主干知识梳理】3.影响(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图示明史】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窘境。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内忧外患3.活动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等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近代教育创办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京师同文馆4.结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5.影响(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发展。(2)对外国的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对本国的瓦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