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文忠公”。承天寺承天寺承天寺承天寺承天寺大雄宝殿承天寺大雄宝殿承天寺甬道承天寺甬道承天寺庑廊承天寺庑廊陀罗尼经幢(宋)陀罗尼经幢(宋)疏通文意•给加点字注音。解()衣藻荇()遂()至未寝()相与()Jiěxìngsuìqǐnyǔ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加点字•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高兴地想……的人于是一起、散步清澈透明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罢了门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月色美,触景生情。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月光如水,皎洁、空灵“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1“”“.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何夜无月?……两人者耳。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6.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作者微妙的心境。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________,再____最后________。叙事描写议论小结: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空灵、皎洁赏月的欣喜抒情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乐观微妙想象苏东坡与张怀民聊天的情景,想想他们的对话和动作。作业•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内容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