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重点难点】1.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教学准备】1.搜集思乡怀亲的古诗词。2.搜集关于诗人的简介、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其他作品。3.教学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导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引导学生齐读诗题,并说说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二、初读,巧设铺垫显真情。1.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已收集的诗人及这首诗的相关历史背景的信息。(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王安石是北宋临川人,小时候,王安石随父亲来到南京,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王安石就中了进士,长期在外为官,公务繁忙,因而多年回家;宋神宗熙宁七年的春天,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赴任途中,经过瓜洲,离家乡近在咫尺,于是感叹,写下这样一首诗。23.初读古诗。(1)自由练读古诗。(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6个多音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三、品读,读画结合悟诗情。1.自读自悟。(1)过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首歌。如果把这首诗看作是一幅画,那么画中会有什么呢?(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思考问题。2.小组合作。在小组中试着说说大意。3.互动作画,品悟诗情。(1)品悟1、2两句。①引导学生紧扣诗句,展开想象,运用简笔画板画出长江、京口、钟山、瓜洲等地点及诗人、小船等景物。A.抓住“一水间”,画出长江、京口、瓜洲。B.抓住“几重山”,画出钟山。C.启发学生想象:钟山是诗人今晚船过夜的地方,在这里还应画些什么?相机板画出诗人、小船等景物。②指名学生看图,说说板画的内容。③抓住“只隔”引导学生层层感悟,并指导个性朗读。A.从“只隔”、“一水之隔”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B.如果是你,离家这么近,你会想到什么?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这两句诗。④激情引读1、2两句。是呀,仅仅隔着一道长江,仅仅隔着几重山,怎不叫人想回家啊?引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2)品悟3、4两句。3①过渡:诗人离家这么近,他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齐读3、4两句,并继续根据学情互动作画。②品悟“明月”。组织学生议一议:“明月”应画成弯月好还是圆月好?③品悟“绿”字。A.过渡:画中还应补充什么?引导学生紧扣“春风又绿江南岸”展开想象,画出“绿树”、“绿草”、“红花”等景物。B.引出“绿”字。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你认为这句诗中诗人哪个字用得最美,最能让人浮想联翩?C.启发想象。从这个“绿”字,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在你的印象中,江南的春天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有关描写江南春天的美文、美诗词、词语等自由表达。D.小结“绿”之妙:一个“绿”字,它引发了我们多少联想,又为我们展现了多少幅江南春景图啊,真是一字用妥,尽得风流!④品析“又”字,引读入情。A.启发想象:一个“又”字,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紧扣“又绿”的理解感悟诗人“离家久”。B.补充资料,创境激情。师:是啊,春风吹绿一回又是一年,王安石21岁就离开故乡,考取进士后,为官四方,到写这首诗时,他离开故乡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同学们,三十多年呀,四百多个月,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呀!一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