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蕲春县大同中学陈鹏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新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很多课文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很多内容正是学生好奇的知识,课本中又安排了诸多实践活动,每课都有学生参与互动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此门课的教与学: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前提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一些学习障碍情景,就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仅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比较信服,也觉得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那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运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情感等,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二、加强师生交往,注重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法目前,从考试分值的角度说,该门课程在无形之中定位了“小课”的地位,每周就两节课,按传统方式精打细算安排时间,学新课的问题能解决,往往考试、考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就必须丰富师生交往形式,重过程,以过程为主线,巧妙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整合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学会收集资料等,创设情景,也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此时,他们觉得自己会象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该门功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增加些互动活动课。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思维能力、判断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增强师生交往的多维性。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多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象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