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表征方式,深入理解概念》——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罗田县实验小学:金亚兰【背景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本课是在学生建立了“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算式和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的,为后面学习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做铺垫。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材通过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探索平均分的方法,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等分和包含。同时通过让学生操作、说一说、圈一圈等方式理解“平均分”,既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也注重平均分结果的认识和表述。(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算式,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感性知识,有促进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使本课对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例4的教学,我让学生借助熊猫分竹笋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的概念,运用多种表征方式,深入理解概念。教学活动是从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引入,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这样使学生经历了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基于以上分析与教学构想,制定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等分);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算式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课例描述】片段一:复习引入,创设活动情境1.复习平均分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平均分的知识,生活经常会遇到平均分的问题,谁来说说关于“平均分”,你知道些什么。生1:我知道“平均分”就是要每份分得同样多。生2:我知道“平均分”的方法有两种。师:有谁能介绍一下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吗?生1:知道要分的数量,先确定要平均分的份数,结果看每份分几个。生2:知道要分的数量,先确定每份分多少再分,结果看能分几份。师:看来大家对平均分了解得很充分,表述很清楚呢。2.创设活动情景,动手操作平均分的过程。师:大家都知道平均分的方法了,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平均分的知识来帮大熊猫解决分竹笋的问题吧。课件呈现主题图:熊猫分竹笋图师:从图中你们知道大熊猫想要怎么分竹笋吗?生1:把这些竹笋分装在4个盘子里。师:你了解到了要分在4个盘子里,可是说得还不够准确,谁能补充一下?生2:是要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师:你强调了“平均分”,看得很细心。是要把多少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呢,谁能完整地说一下,大熊猫要我们帮忙做生命事情。生3:大熊猫是要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结果会怎样呢,大家试试看吧。【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方式,利用复习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看到大熊猫分竹笋的情景图,学生们已经表现得跃跃欲试了。】【设计意图:复习“平均分”是为了后面的操作做铺垫。情境图的出示只呈现了分竹笋的要求,并没有关注分得的结果如何,其目的是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会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描述要平均分的要求,为下一步操作平均分的过程做好准备。】片段二: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1.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师:请你们用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一分。2.交流展示,形成表象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预设:生1:我是1个一个地分,先每个盘子放1个,第一轮分完了4个,第二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