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陈涉世家司马迁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公元前87)约58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课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陈涉世家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是以人物活动为考察历史的主要视角,如《史记》。编年体通史,按时间先后记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记述历史人物,记述典章制度,记述各种议论,如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史事按事立篇。如清初谷应泰主持修撰《明史纪事本末》,好像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体间有一条截然的鸿沟。实际并非如此,不同体裁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交叉的。纪传体以记人物为主,但不是一种单一的体裁,而是一种综合的体裁。纪传体史书里的本纪,基本上就是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是按年月记事的,但里边也有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史事按事立篇。但它每一篇中也必须按年月来排比历史事实,而且里边也不能不有传记性质的记述。这三种体裁的区别,只是就其主要的形式来说的,并不是互不相干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130篇52万字。本纪:叙述帝王之事(帝王传记);世家:是贵族王侯的历史(记诸侯本系);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序列人臣事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记经济、天文等),刘邦项羽李广荆轲刘邦项羽李广荆轲孙膑廉颇蔺相如邹忌孙膑廉颇蔺相如邹忌韩信毛遂卫青霍去病韩信毛遂卫青霍去病…………阳夏人发闾左谪戍当行度已失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扶苏以数谏故置人所罾鱼腹中陈胜王忿(fèn)恚尉尉果笞广毋宁有种乎蕲铚酂柘谯号令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被坚执锐lǚlǚzhéshùzhéshùhánghángduóduóshuòjiànshuòjiànzēngzēngwàngwànghuìhuìchīchīwùwùnìngnìngqíqízhèzhèqiáoqiáohuìhuìhúhúzhìzhìcuócuópīpī听课文朗读,注意下列红体字的读音:jiǎjiǎ通假字(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谪”通“谪”)意思是“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意思是“倡导”(3)固以怪之。(“以”通“已”)意思是“已经”(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意思是“穿”整体认知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史实?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本课的主要人物是谁?陈胜齐读第一自然段,解释下列加红色的字词: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第一部分(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少有大志,有反抗精神。问题一1、陈涉年轻时处于什么地位?(身份)佣耕问题二2、本段对于人物陈胜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刻画,能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神情:怅恨久之语言: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对这种生活不满、内心迫切希望改变这种处境,同时表现陈涉年轻时就有非凡的抱负整段分析1.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少年陈胜?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