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测试题叶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二、解释加点的字1、天时:天气时令2、地利:地理形势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4、三里之城:内城5、七里之郭:外城6、环而攻之而不胜:围顺承却7、然而不胜者:但是8、城非不高:城墙9、池非不深:护城10、兵革:武器装备11、米粟:粮食12:、委而去之:放弃13、域民:限制14:、固国:巩固国防15、威天下:威慑16、得道:施仁政17、寡助之至:极点18、亲戚:内外亲属19、三里之城:助词的20、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动词“是”三、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四、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3、从文中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4、举守城失利论证的观点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作用是增强语言的气势5、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理文章结构是1总--分--总6、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主张。南宋朱熹将《大并称“四书”7、写出孟子的名言和故事各两个。名言: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人心齐,泰山移。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8、写出人和的名言警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一、给加点的字注音米粟sù畎亩quǎn傅説uè法家拂士bì百里奚xī胶鬲gé二、解释一词多义野芳发而幽香(开放)亲戚畔之(代词他)发征于色发于声(发出)之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的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寡助之至(动词到)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征于色(从)举死即举大名耳(被举荐)于天降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地利不如人和死于安乐(因由于)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入则无法家拂士发动)行拂乱其所为士拂(有利于)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锐是天时不如地利利)楚王问其故(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判断动词是)过故人庄(违背)国恒亡)通“弼”辅佐)故温故而知新亡今亡亦死(逃跑)(朋友(灭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三、解释加点的字1、舜发于畎亩之中:在/田间、田野2、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捣土用的杵3、举于士:被举荐/狱官4、举于市:被任用/集市5、苦其心志:使……痛苦6、劳其筋骨:使……劳累27、饿其体肤:使……饥饿8、空乏其身:使……贫困9、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使┅┅错乱10、人恒过:常常/犯错误11、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12、困于心:困扰13、衡于虑:思虑14、而后作:奋起、有所作15、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16、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17、而后喻:然后人们才去了解他18、入则:在国内19、出则:在国外20、生于忧患:因忧患而得以生存。2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2、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四、划分节奏并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受到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3、人恒过然后能改译: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五、填空1、孟子认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