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历史与社会学科命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检测、评价、反馈、引导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命题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考量着教师的知识、能力、思想等素养水平。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从历史与社会中考命题说开去》(描述中考命题的简要过程及一些粗浅的思考)◆知道中考命题的大致过程,获得一些命题的体悟;◆反思自我的教与学,尽可能提高中考复习的有效性。力图追求的目标:2009年,作为命题成员,参与中考命题;2011年,作为学科组长,负责中考卷的命制。我的中考命题经历:一、过程(一)准备:“几天”和“几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出色的公开课。一位听课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这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的备课时间只花了15分钟。”为了尽可能利用好四天的准备时间,我们开了第一次命题工作会议,分配准备的重点,明确随带的资料,初步交流了命题的设想,特别确认了杨老师关于2010年中考的一些原则和思路。◆教材、教参;◆考试条目、课程标准;◆相关报纸(如宁波日报)、杂志(如半月谈);◆日常的试卷、复习用书;◆收集一些高中、高考的资料;◆……几天:5月14日——5月19日“命制一道题目比解答一道题目更重要”因为解答是技巧,命制是创造。命制试卷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既然是基本功,其功夫的练就自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而支撑教师“命制试卷”的素养更是综合性的。(如教材力、创新力、文字力……)几年:基本功的练就需几经春秋(二)初定:一会儿“凸透镜”、一会儿“凹透镜”首先把每个老师准备的重点题目集中起来,按学科、知识点、考点归类;其次,结合时政新闻、社会热点,查阅报刊杂志,初选合适的话题和可靠的素材;第三,对比近两年的中考卷、当年的各校、各地区的各类卷子,确定大致的题目方向。◆关注家乡◆法律专题◆历史内容◆社会内容◆政治内容◆综合内容遵循考纲,结合学科,兼顾传统,我们计划:◆地理为背景关注社会热点,是社会政治学科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政治试卷的一大特色,用热点作背景,赋试卷以时代的气息,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借热点考查知识,变学知识为用知识,这样不仅检测学生的能力,更凸现了知识的社会意义。不回避,也不唯是!话题选择:如党建、两会、辛亥革命、海洋经济、醉驾和盐谣、日本地震等时段热点,也有民生、可持续等常态热点等等。凸透镜——发言聚焦社会生活中大热门话题辛亥革命的内容2010年已经涉及、日本地震不仅在多份模拟卷子出现过,而且除了地理、环境,确实也难组题,党建考一个点似乎太单薄,常规的可持续问题又以什么作为切口?某个话题,一经多角度发散性思考,似乎又无法“成像”。凹透镜——经发散思考,似乎无法“成像”头脑风暴——兴奋!四个话题——担心!20日——我们分组命题;21日——根据相应的细目表,终于形成了6个初始成题:盐谣的法律题、宁波海洋经济题、百年清华的社会题、体现党建的中国近代史、水利题和两会民生题;22日——选择题基本成型。是晚,当我们捧着有点样的试卷,自有一点松了口气的感觉,似乎离完成任务的目标接近了,不过,当我们拿出09、10年的试卷,我们总觉得同样的三幅宁波地图,是这样的类同……(三)再议:忍痛拿起了剪刀我们可以不回避热点,但命题一定要尽最大可能避免抄题!虽说“事还没过三”,而且涉及的内容完全不同,然而,那些社会人员、甚至是教师和学生,又会怎样认为呢?而且当我们翻开复习用书、试卷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个话题,即便我们用的材料是新的,但设问难以逃出地理位置、优势条件、政策观点等。一是,当时比较典型的宁波特色,相比于“三思三创”、“争先创优”更具体,更贴近些;二是,综合性比较好,地理背景的衬托,读图提取信息能力的考量,关注家乡建设、落实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的引导,都能有较好的反映;三是,我们已经为此花了很多功夫;海洋经济:宁波区域地图(1)读《宁波区域地图》,描述宁波的海陆位置。(2分)(2)根据材料一的信息,你认为宁波可以发展哪些海洋产业?(3分,至少写出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