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危机与救亡: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安徽省定远中学沈玮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这次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产生了深远影响。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教学目录:一、再探索: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二、再失败:庚子变乱与危机的加深三、延伸与思考......一、再探索: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一)戊戌维新运动1.“公车上书”(1)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2)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百日维新”(1)1898年,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有人指出: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戊戌变法核心人物和维新运动的领袖”;也有人认为:“一般历史学者……往往受制于改革或革命观点偏见,致使康在百日维新中的影响及康与光绪间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张,过高评价了康有为。”材料“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特点: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将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环境: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策略:借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主观: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特所处时代决定;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讨论:康有为借儒家学说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利: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减少改革阻力。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闻讯,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18省举人群集在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谏草堂,康有为主动请缨,代各省举人起草了一篇万言书,这就是“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变法主要内容一、教育方面: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二、行政管理:裁撒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三、工业方面: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四、其他方面:高级官员游历外国、改进和简化法规——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内容整理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4.在北京设立议院;5.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课堂探究】对比以上两则材料是否相同,为什么?3.“戊戌政变”(1)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4.历史影响(1)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3)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学习聚焦]“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守旧势力阻挠下最终失败。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开启事件,分别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微点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