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266纠偏提质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情况反思金台区宝平路小学杨卫莉开学初,根据学校教导处的统一安排部署,对高效课堂《266纠偏提质教学新模式实施方案》进行了集体学习和解读,教研组内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讨论了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法,现将这一学期实施情况反思总结如下:一、落实课前预习。高效课堂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评教”,所以课前预习尤为重要。所以根据纠偏模式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多数学生的预习结果不理想,将“回家完成的看例题尝试练习”式的预习改变为:利用下午自习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利用《绩优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合作探究”为任务驱动,有的放矢的完成课前预习,在课堂上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落实“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比较预习效果,课堂教学较以前参与的学生多了,能对课堂错误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核心理念的落实过程《266纠偏提质教学新模式实施方案》中贯穿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中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教育眼光要放得长远,不能仅仅局限在一节课或是一学期的教学中,要有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的意识,教学的设计、教学的过程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凡是对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有益的事情就做,凡是对学生发展不利的就舍,同时注重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讲授《常见的量》这节课时,是这样落实这核心理念的,《常见的量》是一节总复习的内容,复习课主要是对所学的零乱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因此在让学生课前预习时,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我整理,汇报展示时有学生用到了思维导图,所以我将思维导图作了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归纳整理的一种新方法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储备。在《常见的量》一课导入时,我将课本中阅读文字信息找量和量的单位尝试变为现如今最新颖的微课--皮影客制作的动画,让学生在动画中发现有哪些量和量的单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自身的制作微课的技能和熟练程度。拓展训练练习设计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8()〉8()〉8()和5()=500()=0.05(),体现开放性和灵活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三、“6”大要素实践操作过程及存在问题“6”大要素中强调学生展示交流、讲解、补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我们组的意见你们同意吗”“谁有补充和和不同意见”等必须由学生来说,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训练。反思教学过程,在平时的错题和《绩优学案》作业讲评时,都能做到小组分工明确,把足够的时间交给学生交流、探索、质疑、评价。但是在学生说这些话时,不能灵活的选择恰当的语言,还需加强训练。在讲授时间问题上存在遇到新知识点和难点辨析时,总是对学生不能够大胆放手,学生讲的总怕学困生听不明白。如在《常见的量》一课后半部分的练习中,对于24时计时法的问题、经过时间的计算问题等等,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以后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多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敢于质疑的能力。这学期通过《高效的关键在教师》大讨论、《学青化心得交流》活动、五星级高效课改校“磻溪中心小学”的参观学习,和远程培训中学到的微课程和思维导图等内容,感觉收获很大,作为一名课程改革的一线实践者,在以后的教学中,用艺术性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和不能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质疑等方面需要学习和努力,我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自己与高效课堂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