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上页下页末页以文化人人文学院一二三四五六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必修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举例胡勤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首页上页下页末页以文化人人文学院一二三四五六学习内容与目的1.了解一些人、一些故事和哲学、社会、历史知识。2.积累一些语言,把握重要词句(概念)。3.分析与评价社会历史现象,以学术方法发现问题。4.以正确的立场、价值观、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5.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研究传统文化意义。起点:学生的经验终点:知晓经义,提高思维、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首页上页下页末页以文化人人文学院一二三四五六•“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子3首页上页下页末页以文化人人文学院一二三四五六•教学设想与基本方法•分两个小专题,用7-9个课时。•一、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启发•——讨论第一单元第一课三篇文章•二、史实、史传与历史观•——讨论第一单元第2课和第三课两篇文章4首页上页下页末页以文化人人文学院一二三四五六•基本方法•1.以课文为主,辅之以适恰的语篇,构成有限语境。•2.从语篇中发现现象与问题,组织讨论。•3.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社会常识思考。•“读者必须要凭自己的经验去印证,才能有所得。程伊川(程颐)就曾说,要把《论语》中的发问者的问题,当作你自己的问题,把孔子的答话当做对你而发,如此,必得到实在的益处。”——林语堂《孔子的智慧》5首页上页下页末页以文化人人文学院一二三四五六•一、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启发•——讨论第一单元第一课三篇文章•1.借助工具书,分类梳理课文词句,发现语言现象与规律,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为实词和虚词在语境中作用,学生选择,教师辅助。•2.依据学习提示把握学习内容,落实自学要求。•要明确基本问题。•(1)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国先贤们对哪些共性问题的不同解答?•(2)从课文中看,儒道思想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儒家内部,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两方面各有什么异同?•(3)课文中的这些思想观念在后代有什么影响?在今天看来有什么价值?•6首页上页下页末页以文化人人文学院一二三四五六•结合任务一第1小题•围绕三篇课文整体设计,从三篇课文中各选一个重要观点为例,充分了解所举观点的特点及在相关文章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把握关键词句(观点),学会分析观点的方法。翻译、解释、阐述、旁征博引等实证法。•列简表如下:7首页上页下页末页以文化人人文学院一二三四五六观点观点内涵表达方式与其他观点的关系吾与点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乐,感慨道之不行(后世解说甚多)语录体、训诫式,简要,态度明确。本文内涵表达较为含蓄。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观点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保民而王国之本在民,只有让人民衣食无忧、守礼知义,才会天下归心对话体、论辩性;直接、明确;因势利导、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中心观点,全文的思路由此出发,又归结于此。依乎天理存身、做事、处世都应该顺乎自然,不可强为(后世解说甚多)寓言体,用寓言来表达,形象生动。但不能论证。是对“解牛”过程的解说,暗合寓意,文中并无明确的观点。8首页上页下页末页以文化人人文学院一二三四五六•结合任务一第2小题•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儒道思想虽然差异大,其实都是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在反思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它们之间也有互补性。•孔孟同属儒家的,在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上大体相同,但也不无细微的差别。9首页上页下页末页以文化人人文学院一二三四五六理想社会政治主张施政者具体措施生活时代社会时局思想倾向军事经济礼教孔子人民康乐,盛世太平,天下大同以礼治国为政以德仁人君子(克己复礼)强兵(有勇,且知方也)足民非常重视“礼”春秋末期以礼争霸相对稳定简政施仁,不越礼。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理想破灭生出出世念头。孟子天下归一,人民康乐,盛世太平发政施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