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个小青年才十六岁,虚绿虚绿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名帖上的名字,哈哈大笑,这个小青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在长安城想要白白的居住,还认为很容易。长安的米价那么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当看到白居易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捻着小胡子,小伙子,了不起,水平真高,高,高,高,实在是高,水平这么高,想在长安白白居住应该很容易!这个小伙子就是白居易。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代表作《琵琶行》)初步感知:《琵琶行》题目“行”是一种文体,这是歌行体诗歌,一般来时歌行体诗歌一般是一叙事诗,叙事的目的在于什么?抒情。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情。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这两个人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当然不。是什么让这两位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明确:琵琶声。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重点赏析。(一)同是天涯沦落人。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师: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漂泊流浪,遭遇坎坷,落魄失意。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说的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琵琶女的不幸,这种落魄失意体现在那些诗句当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找个同学来读一读,应该用什么样感情来读?读出她的伤心的境遇和凄凉的情感,同时也要读出对她的同情之意。具体描述一下琵琶女的情况:家庭遭遇变故。时光流逝,色衰爱弛、门前冷落、委身商人、孤独寂寞,独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候怎么样的生活?艳盖群芳,艺压京城,被公子哥争相追捧,风光无限,红极一时。因为年老色衰,过去门庭若市,现在门庭冷落。感到1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种强烈的对比,心灵的反差,让她一回想起来就妆,哭醒过来。鼻子溜溜,哭的一塌糊涂,哭的稀里哗啦。那么对于诗人白居易,哪些诗句表现了他的不幸,落魄失意的呢?“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具体描述一下白居易的情况:贬出京城,疾病缠身,没有好友,没有音乐,居住偏僻,环境凄凉,独处寂寞。重点描写了哪一种不幸?没有音乐,有哪三处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反复强调没有音乐有什么好处?突出强调琵琶女音乐的美妙,同时也希望再次聆听动人心弦的音乐。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读一读: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息哀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同”什么意思呀?虽然不幸不尽相同,但依然有相同之处,谁知道?诗人与琵琶女有哪些同病相怜之处:①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都经历由繁华的京城到僻远的江州的过程,有相同的漂泊感。(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②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③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他们都遭遇人生中的不幸,有相同的沧桑感。他们都无力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