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嘉鱼县南嘉中学周珑玲【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把握文章线索,理解内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美好理想。2、过程与方法:朗读自学,合作探究,品味感悟,拓展提升。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学习本文中把握课文内容不是很难。但学生年龄尚小,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时需要教师的引导,组织探讨。【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把握文章线索,理解内容。2、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美好理想并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教学方法】自主朗读感悟,分组合作探究【学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能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培养想象能力,感悟作者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教学重点】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并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一、导入我们今天接着学习21课《桃花源记》,上一堂课我们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线索。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二、温故知新1、你知道这些带点词语的意思吗?【分组接龙比赛】(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才通人(6)豁然开朗(7)屋舍俨然(8)阡陌交通(9)便要还家(10)便扶向路(11)不足为外人道也(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乃不知有汉(14)无论魏晋(15)皆叹惋(16)诣太守(17)欣然规往(18)寻病终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三、合作学习(一)品桃源之美1、找一找,议一议: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呢?请大家帮忙找一找,并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1)听读课文录音找美句;(2)分组讨论析美因,教师巡视指导。预设:环境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生活美。2、说一说,读一读:说一说你认为美的理由,根据你的感悟有感情朗读你认为美的句子。预设:(1)桃花林美在何处?这样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吗?喜欢吗?请用喜爱的感情读一读。能背下来吗?)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作铺垫。(2)桃源人的生活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见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教师补充:(3)桃花源还具有神秘美。(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二)悟作者之情1、猜一猜:(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猜一猜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汉……三国……东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2)对比当时桃源里和桃源外的生活环境,猜想一下,陶渊明当时会有怎样的想法?2、议一议:(1)“渔人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