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像在中国古代,换姓改名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但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民族融合的佳话流传至今。第第16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匈奴鲜卑鲜卑羌氐羯少数民族内迁和建立的政权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少数民族相对落后相对落后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主先进比较完备定居以农耕为主汉族文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北魏统一北方三鹿纹金牌嘎仙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一处高百米的峭壁上。“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这一带即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鲜卑祖庙嘎仙洞遗址金牌上的三鹿均回首张望,是拓跋鲜卑的典型饰物。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朝政权更迭表北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鲜卑门阀腐化,阶级斗争的发展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争权夺利。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今河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定都长安。北魏最终分裂。东、西魏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形成周、齐对峙。北周通过实行均田制、府兵制等措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北齐,统一北方。东魏北齐北魏西魏北周(534~550年)(550~577年)(535~557年)(557~581年)(439~534年)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拓跋宏(元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公元494年,孝文帝为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xiáo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鲜卑姓汉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元长孙穆陆贺刘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胡床椅子方凳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我能行1.北魏孝文帝是()。A.匈奴族人B.羌族人C.鲜卑族人D.汉族人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洛阳地处何处?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这里?答: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CC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统一黄河流域B、北方民族大融合C、完成封建化D、阶级矛盾缓和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6、北方民族大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突出事例不包括()A、胡人汉服B、汉人胡食C、实行均田制D、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7、493年,孝文帝借举国南征而迁都()A、平城B、洛阳C、长安D、许昌第四学习主题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8、五世纪末,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是()A、曹操B、诸葛亮C、孝文帝D、刘备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A、巩固统治B、加速经济发展C、促进民族融合D、推动文化发展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