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9》教学案例反思中山市西区小学罗来玲教学案例:十几减9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学会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学会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教具:教学光盘、小棒学具: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9+39+79+49+89+59+99+69+22、9+()=119+()=159+()=129+()=169+()=139+()=17二、新课:1、创设情景,出示过年的主题图。看看新年的游园会里都有些什么?你们能从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2、探究交流:1)、从图里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你会解答吗?2)、整理算式15-9=14-9=观察这几道算式,你能发现什么?3)、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4)、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1)分组探究(2)汇报成果出示例1的图。请一名同学说一说图意。列式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列式。板书:12-9=请一名同学说一说得几,怎样计算?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点。说一说,哪一种方法更快。三、练习:1、P12“做一做”第1题。摆一摆。2、P12“做一做”第2题。圈一圈。3、P12“做一做”第3题。有不同的算法吗?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4、练习二的第1、3题。四、小结:学习了十几减9,你能发现十几减9有什么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想加算减”和破十法。五、作业:练习二的第2题。六、质疑:P12“做一做”第2题要求学生圈一圈是圈出9个还是圈出剩下的个数?板书十几减9因为:9+(3)=12所以:12─9=312─9=3因为10+2=12先算:10─9=1再算:1+2=3教学反思: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教学“十几减9”,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步,并为学生学习十几减几铺垫。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元旦游园会的场景图,通过气球中的问题“还有多少个?”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学生的不同思维过程和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1展示的是十几减9的两种基本算法(“想加算减”、“破十法”)学生只需掌握其中的一种。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会用十几减9的一般方法(破十法或想加算减法)正确进行计算。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二、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如在教学例一(12-9)时,让学生思考:从12中去掉9,该怎么去?学生能很快从10个风车中拿掉9个风车,剩下的1个风车和2个风车合起来就是12-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案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应此学生计算方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想加算减”来计算。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的数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