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重点高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123456789102015-2016学年度上期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答案及评分标准仅供参考)一、现代文阅读1.C思路点拨“所以才提出……”于文无据。2.D思路点拨“大众由被动的审美受体转变成为可能的审美主体”是前句所述的结果,并非原因。3.D思路点拨“没有拓展”错,原文是“高雅艺术也有采取俗世对象和方式的”。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4.A5.B6.D7.(1)第二年,刘隆因犯罪被召回关进监狱,他的同辈十多人都被处死。皇上因为刘隆是功臣,只特地把他免官,成为平民。(得分点:“坐征”“畴”“特”各1分,大意2分)(2)刘隆奉公守法,任职八年,交上将军官印,罢官,皇上赐给他自己饲养的牛,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入朝请见。(得分点:“自守”“视事”“朝请”各1分,大意2分)(二)古代诗歌鉴赏8.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飞动的沙尘比作军旅中的帐幕,可见沙尘之密;将飘卷的蓬草比作滚滚车轮,可见狂风之猛,形象地描绘了边关环境的险恶、生活的凄苦,展现了边塞地区风沙弥漫、枯蓬乱舞的兵荒马乱之景。(5分)9.这两句是说:既然匆匆行人都是我们的兄弟,既然我们的思念之心同在,远别千里,戍守边陲又算什么呢?劝慰之言中透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4分)其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相似。(2分)(三)名句背写(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2)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1)DE(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思路点拨A.“绝望至极”不准确,卫占先虽然屡试不第,为了做官想尽一切办法,并没有绝望至极,只是有些丧气。B.没有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而且卫占先也不是因为自己在书画方面的魅力而获得功名。C.“后终因自己内心不舍未送出”错。(2)答案①突出卫占先古代书生的形象,有一手好字画。②推动情节发展,人们争抢字画去讨好制台,才会有卫占先通过字画来得到好职位的结局。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3)答案①求取功名心切,做官愿望从未消失。②见机行事,阿谀奉承。③有些本事,有一手好字画。(每点2分)(4)答案“占先”的意思是处于领先地位,占优先地位。小说的主人公虽名叫卫占先,但在故事开始时并没有“占先”,他寒窗苦读二十多年,依然是“占先无望”;他虽有一手好字画,却只能用来“换些散碎银两,聊以度日”。然而当他了解到新任制台“风雅”后,想方设法拍马溜须,投其所好,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最终“占先”,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4分)“占先”具有讽刺意味,以小见大,借古讽今,讽刺现今社会常见的官场现象,使小说的主题更为突出,现实意义更为强烈。(4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112.(1)BE(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A.“所以他的童年生活是极其悲惨的”言过其实,文中只是说“他一路走过了原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C.“萧旭成先生因为年少时尝尽了人间艰辛,所以他对基层民众的疾苦感同身受”不准确,原文说“也许是……感同身受”,选项表述把或然变为确然。D.“其目的是希望每一个拿到他的名片的人来监督他的行为”曲解文意,原文说“我将其印在名片上,希望每一个拿到我的名片的人能够看到这十条正义思想,时刻以此为勉,提醒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2)①童年的生活经历,使萧旭成认识到生活的不易。②使萧旭成树立了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培养了他勤奋、节俭的美德。③奠定了他今后做慈善事业服务社会的基础,因为他了解贫苦人的疾苦,愿意帮助贫苦人。(每点2分)(3)①把“十大正义思想”印在自己的名片上来宣传中华民族正义思想。②参加社会服务工作,为贫苦的人捐助善款。③捐资修建通城县四庄乡小井村大桥,惠及民众出行。④六十多岁不退休,只是为了多积攒一些帮助他人的能量。(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4)示例:①告诫人们人活着,不能仅仅想着自己,还要想着他人。②他的“中华民族十大正义思想”应该是当代人的警示牌,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在心。③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