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案例黄茅洲镇中心小学叶卫英【案例背景】《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该单元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人物的美好心灵,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人间真情。《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写喜欢读书的“我”在失去读书的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这个残疾青年不计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美好心灵。这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情节曲折生动,可谓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案例陈述】1(学生交流第十七自然段中是第一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后)师:青年家到底有没有马呢?请同学们联系后文来验证一下。(生自读)生:青年家里其实没有马。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师:说清楚,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推断出来?(沉默,生默读课文,师范读)生:从“一堆”可以看出草很多,证明根本没有马吃。生:从“枯蔫”“焦黄”等词可以看出草堆的时间很长,说明没有马。师:看到当时的情景,你会怎么想?生:马到哪儿去了?怎么会有这么多草?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师:是的,我无法相信,直想哭。为什么?生:我很感动。非常感激青年。师:青年家里没有马,却不断地收下“我”的马草,原因是什么?生:让我心安理得地在他那儿看书。师:这表现出青年的什么品质呢?请用四字词来概括。生:表现出青年不计得失。生:表现青年心地善良。师:是的,青年不计较一己得失,想方设法帮助我,让“我”有机会看书。他还苦口婆心地编造谎言,让我自认为每天以扯马草的劳动来换取读书机会,在书摊安心地看书。多么善良啊!(板书:不计得失心地善良)师: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从哪儿看出来的?2课文接近尾声,我正想圆满地结束本课的教学时,一个平时学习比较优秀的孩子突然举起手说:“叶老师,我有问题。”我想:别人都弄明白了,你又会有什么问题?还是先听听再说吧。“那位残疾青年这么好,为什么不无偿地给那位酷爱读书的儿童读书呢?”这时,我发现周围的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默不作声。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可是学生经过认真读文,积极合作讨论,结果回答的内容还是不得要领。于是,我先是对本文的写作背景作一个简要地介绍,使学生明白,在那个缺少书的年代,或是一落后的偏远山区,能有书看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对于文中的“我”这么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来说能有书读更是一种奢侈然后我又对文中的关键进行点拨,这时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说:“‘我’非常爱读书,但父亲告诉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割马草,卖马草,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看书,所以才会有残疾青年买马草的事情。”“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父亲告诉我做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所以‘我’想到了割马草。又因为残疾青年不想让‘我’这样一个酷爱读书的的人饿坏了,所以才收下了我的马草,可见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我认为他们之间的‘交易’是最好不过的了,不但可以让‘我’看上书,还可以维护‘我’的自尊,真是一举两得!”我为学生精彩的回答而鼓掌,其他学生也随之响起了掌声。【案例剖析】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而且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