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单项选择题(2015·山东实验中学)“中巴经济走廊”是继“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之后的中国在南线部署丝绸之路建设的新一条路径。但考虑到目前中国内地的铁路仍需要加快建设,同时中巴双方贸易额仍太小,且建设难度大,预计中巴铁路难以很快开工。下图为“中巴铁路模拟线路图”,完成1~2题。1.“中巴铁路”建设难度很大的主要原因是()A.技术目前难以达到要求B.地质条件差C.巴方基础设施尚未完善D.海拔高,气候严寒2.中巴铁路建成后,中国西南各省可利用铁路运输借道新疆,或仍借道广西利用海运开拓巴方市场,两者相比()A.铁路运输路程短,且运速快B.铁路运输运量小,但灵活性强C.海运成本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D.海运安全性高,且专业化水平高【答案】1.B2.A【解析】第1题,中巴铁路经过高海拔地区,冻土广布,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难度大。第2题,铁路运输较海运速度快,且借道新疆较借道广西选择海运路程短,可提高效率。海运运速慢,成本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读“华北地区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3~4题。3.影响图示铁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有()①城镇布局②地形起伏③河流流向④矿产分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丁城建港的区位条件有()①纬度低,港口水域全年不冻②位于河流入海口,常年不冻③地形平坦,便于港口建设④水陆联运便利,腹地较广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3.C4.D【解析】第3题,图中铁路从地势平坦的平原通过,避开了低山丘陵地区;通过了矿产地。第4题,丁城地形平坦,有公路相通,便于水陆联运。图中位于华北地区,河流入海口处盐度较低,海水易于结冰。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交通运输建设,以下表为依据完成第5~7题。项目某国某交通设施修建说明地理位置居内陆腹地,和外界交流渠道少环境特征地质:多断层、地热,且岩石脆弱地形:山区和高原气候: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河流:河水湍急,水量较大生态:各种原始状态的生物群落资源: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丰富线路距离约2080千米投入成本约百亿美元5.从该交通设施的投入成本及交通运输的运量、安全性、快捷程度等综合因素考虑,该地区适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有()A.公路、管道B.铁路、航空C.航空、河运D.河运、公路6.有关修建该交通线路的效益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通过物资的流通,促进该地区和外界的交流②可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③可以大力开发各种生物资源④减少暴雨、暴雪天气的发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该工程的修建,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有()①破坏生物的栖息地②破坏当地的地热资源③加剧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④加剧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答案】5.B6.A7.A【解析】第5题,这里“和外界交流渠道少”,对交通有迫切的要求;地质地形条件不利于铁路、公路的建设,“河水湍急”,不宜开发河流运输。公路货运量小,如果发展陆地交通的话,铁路更适于大宗货物的输出,速度也快一些;航空以客运为主。第6题,“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丰富”是资源优势,可以在交通路线贯通后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外界不同的特色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第7题,铁路的修建与地热资源的破坏无关,与气象灾害无关。二、综合题8.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海大力推进产业布局“退二进三”(第二产业向郊区扩散,第三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并在郊区建设了金桥出口加工区、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临港型工业集聚区。图甲为上海港主港区位迁移示意图,图乙为长江下游大通站1998~2008年输沙量变化图。(1)简述1998~2008年长江大通站输沙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并说明原因。(2)说明上海港主港区位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3)说明上海港货运总量居世界首位的经济区位优势,并简述上海外贸货运结构以水运为主的主要原因。【答案】(1)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原因: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入河泥沙减少;水利工程拦截泥沙作用明显。(2)向航道更深的水域迁移。原因:船舶大型化,吃水深度增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