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的学习心得《反杜林论》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予必读的一部著作,是恩格斯适应党的理论建设的紧迫需要而撰写的。1875年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建立,为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作了组织准备,这是巴黎公社失败后革命走出低谷的一个重要事件。但由于缺乏理论准备,两党合并中原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在党的纲领问题上对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观点作了无原则的让步,使党的理论水平更趋下降,特别是伯恩施坦等机会主义分子大肆鼓吹的杜林错误观点在党内通行无阻、自由泛滥。杜林妄图以他的“理论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宣扬与贩卖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机械论拼凑的哲学、庸俗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向马克思主义全面挑战,并以“左”的“激进”的言词自封为“最后真理”,为机会主义分子提供理论武器,使党内思想出现混乱。于是,在党的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的请求和马克思的授意下,恩格斯毅然应战,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撰写了这部论战性著作。为了戳穿杜林的真面目,澄清理论是非和适应提高党的理论水平的需要,《反杜林论》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全部理论内容,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亲笔撰写的仅有的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在一部著作里集中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只有《反杜林论》,所以,这部书被称为系统阐述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百科全书,它同《共产党宣言》和《费尔巴哈论》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该著作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心,通过层层剖析杜林“新体系”的错误观点,对科学社会主义从其理论渊源到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都作了历史的分析与十分精到的阐释。《反杜林论》对唯物辩证法的阐述也是详尽而系统的。这本书论述了三大领域的辩证法,即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深入探讨了辩证法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包括: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这部著作也可以称作辩证法的百科全书。第1页共19页《反杜林论》作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教科书”,在历史上已树丰碑,但因一百二十年来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它的使命并未完结。颇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是针对杜林模仿空想社会主义、“从他的至上的头脑中,从他的孕育着‘最后真理’的理性中,构想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标准’体系”,《反杜林论》着重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恩格斯集中论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把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其意义即在于指明这两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从“求助于理性来构想”、“从头脑中构想”转为从“有关时代的经济”或现实社会的“经济的事实”中去寻找与发现,因而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社会主义的空想性。这也是《反杜林论》全书的基点,掌握这个基点,是正确领会恩格斯阐释、特别是对哲学阐释的关键。比如,把“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作为“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强调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否定了在“物质”概念上的陈旧观念;在真理和道德问题上,强调它们的相对性,反对绝对主义的真理观和道德观;在平等和自由的问题上,强调它们的具体性与历史性,反对先验的抽象的平等观和自由观;对辩证法坚持其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既把辩证自然观的核心规定为关于对立和区别“只具有相对意义”的认识,又明确地反对把辩证法当成“单纯证明的工具”,强调对现实过程要作“历史的和经济的证明”,等等,都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必须坚持的。正是《反杜林论》的这个基点,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使新哲学成为“共产主义世界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学习《反杜林论》,要着力领悟这部著作给予我们的方法论启示。恩格斯曾两次用“划时代”的字眼评价黑格尔。他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第2页共...